
“
伴随新能源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家庭用车充电难的问题日渐凸显。记者采访发现,与不断发力提速的公共充电桩建设相比,家用充电桩的“最后一公里”仍然障碍重重。”
去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升温,产业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同比大幅增长138.2%,私人乘用车占据重要比重。
然而,随着新能源私家车数量迅速攀升,家庭充电难题日益显现。相较持续推进的公共充电桩建设,家用充电桩推广面临诸多现实阻力,不少车主难以真正实现“充电自由”。
私家车易买,“私人桩”难安
安徽合肥张女士近日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虽获赠随车家用充电桩并有免费安装服务,却在申请过程中遭遇物业与供电部门互为前提的证明要求,最终未能成功安装。

由于小区拒绝安装私人充电桩,她只能选择前往公共充电站,不仅存在排队问题,还面临高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相比之下,家用桩夜间谷电价仅为0.3353元/度,而部分公共充电桩每度电最高收费达1.7822元。
家住安徽铜陵的吴女士同样面临困境。尽管向多部门确认无安装限制,但因物业担忧电力不足及人防工程影响,至今仍未实现充电桩进小区。
充电桩进小区障碍重重
一新能源汽车厂商CEO曾透露,在其品牌交付的4万多辆车中,近半用户无法完成充电桩安装。天津市消协数据显示,仅有29%新能源车主使用私人充电桩,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无私家车位(51.2%)和社区物业不允装桩(29%)。

据相关法规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充电桩安装请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小区物业往往基于管理成本与安全责任顾虑而不积极配合。
部分老旧社区更因规划之初未预留设施空间而面临客观困难。例如,一些小区缺乏固定车位,或电路系统不具备匹配条件,导致居民即便有意愿也无法实施。
如何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
目前各地正探索破解方案。湖南省于去年底出台新规明确鼓励私人自建充电桩,并将物业服务企业拒不配合行为纳入主管部门处理范畴。

安徽省则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推动试点统建统营模式。北京市提出“应装尽装”目标,研究制定住宅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
思皓新能源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汪光玉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居住区电气化改造步伐,强化充电设施配套,确保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