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经济学人:日本最大的城市,为什么没有汽车?
前不久,日本公布了2022财年的电动车销量数据。2022财年,指的是2022年4月到2023年3月。数据显示,一度低迷的日本电动车市场,在2022财年出现明显好转。销量达到77000辆,同比增长300%。
其中有一种车型,销量更是猛增了48倍,达到41000多辆。这就是微型车,也就是车长不超过3.4米,宽度不超过1.48米的小车。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调侃,比亚迪搞不定的市场,五菱宏光有机会了。
其实,不仅是电动车,油车方面,日本也偏爱小车。在日本,卖得最好的油车是丰田旗下的雅力士。它是一种紧凑型的小轿车,售价折合人民币不到7.5万元。
你可能觉得奇怪,按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不至于买不起大车,为什么偏爱小型车呢?
别着急,我再说个更奇怪的数据。在日本最大的城市东京,很多人根本没有汽车。虽然日本的汽车保有量不算低,平均每户有1.06辆汽车,但是在东京,汽车保有量是每户0.32辆,比日本小城镇要低得多。
这就奇怪了,东京好歹是个国际大都市,为什么私家车这么少呢?很多去过东京的人都说,这里比想象中安静,没有喇叭声,没有发动机噪音。 当然,并非东京所有的地方都如此,但是在大多数住宅区,车辆几乎不存在。管理咨询公司德勤曾经统计过一个数据,在东京,只有12%的行程是通过私家车完成的,其他行程都是通过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完成的。
你看,既是国际化都市,又是私家车荒漠,这个矛盾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最近,我读了一篇《经济学人》的报道,发现这个结果,是来自一场设计的巧合。也就是,做城市设计的时候,碰巧把东京变成了一个私家车占比很低的城市。
这要从汽车普及之前说起。早在汽车在全世界普及之前,东京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特别的城市界面。我们可以管它叫单元式城市。也就是,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齐备的单元。社区里有学校、医院、商店,等等。居民可以不用离开社区,就满足一切生活需求。跨区通勤这件事,自然就变得不重要了。你看,假如城市是按照功能划分区域的,有的地方用来居住,有的地方用来工作。城市交通肯定就变得很重要。
但是对东京来说,远程的交通需求没有那么强,因此大家对城市道路的建设,投入也没有那么大。当时东京的马路普遍比较窄。35%的街道窄到无法让汽车行驶。
后来,东京开始加强交通建设。怎么加强?假如建设公路,一来,市民没有那么多需求。二来,因为原来的路很窄,扩宽就要破坏周围的建筑,成本太高。东京的设计者们,就索性不把公路当成重点,而把大量的资源,放在铁路等轨道交通上。
1964年,东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运送乘客人数每年有3亿次。如今,东京市内地上地下的铁路线共计80条以上、车站有600座以上。
注意,这就引发了一组连锁反应。你看,轨道交通多,需要的公路就少。公路少了,汽车就少。汽车少了,就更没有必要修建大量的公路。这就成了一个循环。
同时,因为汽车少,因此所有为汽车提供服务的配套产业,都无法形成规模。规模提不上去,成本就降不下来。比如,停车位,因为车少,建得就少,单个停车位的成本自然就高。东京的大多数公寓楼根本没有建停车位,即使建了停车位,费用也很贵,折合成人民币,每个小时要60元。同时,因为车少,东京95%的街道都没有规划路边停车位。一旦停车,罚款折合成人民币,要一万多。
而因为停车空间少,在日本买车,必须提供一个“车库证书”,来证明你有车库停车。这就加高了买车的门槛,导致很多人虽然有钱买车,但是供不起车库,只好连车也不买了。而且就算你舍得这笔买车库的钱,但很可能因为自家公寓的停车位不够,只能到很远的地方买车库。要取车,得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车库。这就导致,即使是既有车,又有车库的人,平时也不怎么开。
回到最初的问题,东京为什么路上车少?显然,这不是刻意设计的结果。而是从一开始,东京的城市建设,就为了保留社区而做了妥协。而这份妥协,又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被不断放大。换句话说,任何变量,只要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系统,它的影响就会持续放大。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