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经典/主题线路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这个重要论断,启发人们从道路的角度来理解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课题。   道路决定命运   道路决定命运。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面貌,是向上腾升还是停滞不前抑或向下滑落,都有轨迹可寻,由道路决定。美好的未来,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道路才能够争取得到,把握得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命运,始终与道路的探索和选择、思考和实践、自觉和自信、坚持和发展息息相关。   近代以后,为了找到能够救国兴国的道路,中国人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走出一条能够救国兴国的道路,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唯独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路走来,团结带领人民“改天换地”,进而“翻天覆地”,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社会曾经产生过具有近代政党性质的政治组织和新兴社团,达到300多个。这些组织当中,有不少是想干事、想找路的,并且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一百年后,回过头来看,除了中国国民党跑到了台湾,其他的都到哪里去了呢?基本上烟消云散。原因何在?因为他们选择的那些道路都走不通,不管用。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把走自己的路,作为自己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进而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基本国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探索开创并坚持发展能够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的正确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其核心内涵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也曾有过“路径依赖”,以为重演俄国革命从城市到乡村的道路就能成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中国共产党才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走这条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这条路上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创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把此后一段时间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意味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完成土地改革这一民主革命任务后,必然的前进方向。   1953年,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内涵是“一化三改”,即搞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不同于苏联的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其独创性在于:在农村,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城市,通过公私合营进而和平赎买,建立国营经济。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历史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主的传统。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立的改造中国的一个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后,党的八大明确宣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向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苏为鉴”,决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创,提供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这条路、走这条路的历史依据是,此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探索成功;现实依据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依据是,1981年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理论依据,对党的八大概括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进一步提炼,把“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改为“落后的社会生产”。由此明确,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主要的历史任务。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找到了、坚持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00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所谓根本成就,不仅指它的内容和意义非同一般,也指它是从近代以来、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探索和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创造;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没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时,就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一路前行,所探索奋斗的历史主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走自己的路上面。走自己的路,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走自己的路,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走自己的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面貌。   中国道路的形成和表述过程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后,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九大,7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标题分别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的胜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不难发现,这些标题都着意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并且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开创性的标志,即人们常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其现实的实践积累,即人们常说的不断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有其阶段性的前进过程,即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成功开创”、两个世纪之交的“成功推进”、新世纪初期的“成功坚持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些都是党的文献中的正式表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过程的简洁概括。   在开创和发展这条道路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和表述它,也有一个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用“中国道路”来简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原话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以后,除了重要场合和重要文献,仍然使用全称外,平常情况下,人们习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为“中国道路”。   这个简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条代表中国共产党基本形象,昭示中国共产党探索奋斗的前进之路;也是一条党领导人民创造出来的,把中华民族连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走这条道路,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共识。   使用“中国道路”这个简称,在对内对外的宣传上,旗帜鲜明、简洁明了地传达出,道路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命脉,更“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如果不了解它,就很难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真实面貌。使用“中国道路”这个简称,还表明它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但不是简单延续这个“母版”;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的设想,但不是简单套用这个“模板”;它汲取了20世纪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但不是其道路的“再版”;它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趋势,但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翻版”。它符合国情,属于中国。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十八大前的文献表述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后,增加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回答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住一个根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把握住这个根本之后,还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去系统回答。而且答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呈现和清晰起来的。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的每一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都会对中国道路作出新的论述,对它的含义,都有标志性的拓展。如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和概括,越来越清晰和明确了。大致说来,它有四种表现形态。   实践形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即具有实践性的,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方面的大政方针。其中包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等等。有的大政方针,也用“道路”来标识,其中可分为两层。一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层只有“中国特色”,诸如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等等。   这些具体道路都不是随意提出来的,它们在实践中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有比较明确的内涵。还没有明确内涵的或者还没有定型的领域,就没有提升到道路上面来表述。这也意味着,中国道路的实践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   理论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制度形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概括了中国道路在制度形态上的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比如,中国道路的政治制度形态,追求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主要有四块“基石”,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有法律体系和依法治国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和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制度。   文化形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中国道路的四种形态当中,实践是做法,主要回答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最有效的,才能较快地接近目标。理论是说法,中国道路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制度是保证,就是把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科学理论,以制度形态固定下来,为治国理政提供依据和动能。文化是基础,就是说要为中国道路奠定持久而有亲和力的精神土壤,彰显价值观上的自信和软实力。   可见,中国道路的四种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为表里,互为一体。实践有制度依据,有理论指导,有精神支撑;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是实践的行动指南;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并且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没有成功的实践,理论的科学性会打折扣,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发挥出来,文化土壤也会缺少营养。   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有三个基本依据。一是基本国情依据,即党的文献中表述的总依据,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历史判断。二是社会主要矛盾依据,指根据基本国情延伸出来的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现实发展依据,即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打开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新时代中国道路的认识视野。   明确中国道路的基本依据,有助于理解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道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从而牢固把握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所谓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主要做什么,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去做。   中国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靠着这条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是朝着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体的战略步骤是分两步走,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一共有14条必须坚持的内容。它总结了中国道路的新鲜经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内社会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道路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鲜明特点,也是对新时代中国道路前进规律、途径和方向的具体揭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望历史,100年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叠伸的接续奋斗过程。为站起来而奋斗的征程中,有富裕方面的追求和实践,有能够促进民族复兴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力量的成长积累;为富起来而奋斗的征程中,有进一步站起来和逐步强起来或者在某些领域已经强起来的表现;为强起来而奋斗的征程中,不仅有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而更雄伟地站起来的含义,而且也是巩固、拓展和升华富起来的过程。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沿路而来,也将沿路而去。但正如一位俄国思想家所说的那样,“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怎么办?在未来的行程中,唯有牢固树立道路自信!   (作者: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刘玉成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