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客车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总出行量维持增长态势!上海市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发布
从1986年开始,上海已经累计开展了六次综合交通调查,为上海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上海城市化、机动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领域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市民的出行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动态把握综合交通体系的特征、规律变化,2019年9月-2020年12月开展本市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交通委会同市统计局、市教委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在克服疫情对调查工作带来的困难和阻力后,顺利完成调查所有任务。经数据录入、校核和综合分析后,形成调查成果。
本次调查数据的基准年是2020年,考虑疫情的波动影响,部分指标选用2019年数据来反映常态交通出行特征。同时,结合2021年重要交通事件、疫情波动对交通影响等进行持续跟踪分析。
本次调查充分利用各渠道大数据,实现了系统数据全样分析与抽样调查的充分融合。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调查范围首次从上海市域拓展到长三角。为更好地把握居民出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开展居民出行家访调查,涉及5.1万户家庭,覆盖本市所有街镇。为提高样本代表性,首次组织实施学生家庭出行调查,涉及120所学校、3.9万户学生家庭,覆盖所有行政区。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
为更好支撑和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上海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3286.3亿元。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正式启用;京沪、沪昆铁路通道功能进一步强化,沿江、沿海铁路通道逐步打开,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道路网络持续优化。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继续扩大。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487万人。
2021年上海轨道交通新开通15号线、14号线和18号线一期北段,运营线路里程达到831公里。南北高架路南延伸段、北横通道西段、S7公路(月罗公路-宝钱公路)、江浦路越江隧道等高速公路、快速路、越江隧道陆续建成通车。
二、全市人员出行特征
人员出行总量持续增长,非通勤出行日趋活跃,人员出行效率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市人员日均出行总量约5731万人次/日,较2014年增长3.3%。商务、休闲等非通勤出行需求增长更快,夜间和双休日出行量与2014年相比增幅均超过15%。全市人员平均出行距离明显增长,但平均出行时耗基本稳定,其中,中心城通勤目的平均出行时耗为42.5分钟/次,与2014年基本持平。
机动化出行趋势进一步增强,个性化客运服务快速发展,出行选择更为多元。2019年,全市人员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8.2%,比2014年提高3.3个百分点,随着轨道交通持续建设和小客车快速增长,轨道交通和小客车分担率提高最为明显。定制班线、共享单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分时租赁汽车等互联网+交通方式快速发展。
疫情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带来波动影响。疫情初期,市民出行更倾向于使用个体机动方式。2020年4月复工复产以来,市民出行逐步回归公共交通,9月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疫情初期提高1.9个百分点。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以来,轨道交通客流已基本恢复常态,地面公交仍未恢复。
三、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
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不含上海市域)的交通联系非常紧密,轨道交通(含铁路和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的作用日渐提升。2019年,上海对外出行中73%往来于长三角地区,日均出行量约为152万人次/日。其中,以社会客车为主,分担率维持在56%左右。轨道交通的作用日渐提升,分担率十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到33%。
上海大都市圈交通联系日趋紧密。2019年,上海往来于都市圈区域(不含上海市域)的日均出行量达到105万人次/日。都市圈出行以社会客车为主,分担率约为70%,轨道交通(含铁路和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分担率约为21%。都市圈客流中约16%是城际通勤出行需求。
四、新城交通出行特征
新城以内部出行和与区内其他城镇联系为主。伴随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体系的持续建设,五大新城人口显著增长,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60万人,日均出行总量约697万人次/日。出行空间以新城内部和区内其他城镇出行为主,合计占76%,新城与所属行政区以外联系的主要方向是中心城,新城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新城与新城之间的联系较弱。
新城交通设施供给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新城道路网密度为2.4-4.9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网密度为1.0-2.5公里/平方公里。随着17号线、5号线南延伸段陆续开通,新城目前均已实现轨道交通线路通达。
新城小客车拥有水平较高,道路运行和停车压力凸显。五大新城小客车保有率约为300辆/千人,明显高于中心城。老城组团、进出新城的局部通道已经出现常发性拥堵。
五、道路运行与停车
小客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购置占比持续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市实际小客车保有量(含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牌小客车)约为557万辆,较2014年增长70%。2014年-2020年,新增本市注册小客车中新能源号牌小客车的比例达到17%。
小客车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总出行量维持增长态势,行驶范围向外围地区转移。2014年-2019年出车率从83%下降到72%,但随着小客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总出行量从670万车次/日提高到960万车次/日,增长43%。受保有量和设施供给分布等因素影响,其中60%的小客车使用增量在外环线以外区域。
道路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客车占比进一步增加,道路运行环境安全有序。小客车出行量持续增长成为推动道路交通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道路交通量构成中社会客车占比为63%,较2014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中心城工作日快速路早晚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在41~44公里/小时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随着交通大整治常态化推进,道路事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万车死亡率下降到1.7人/万车。
停车泊位持续增长,共享停车提升泊位利用效率。截止2020年底,全市划线车位共计534.1万个,其中配建车位504.4万个、公共车位17.8万个、道路车位11.8万个,外环线以外车位增速明显大于中心城。本市累计实施了3万余个共享停车泊位,其中约77%服务于居民小区。
六、客货运输服务
客货运输总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2019年上海对外客运总量(含社会客车)显著增长,铁路和航空客运增速更快。城市客运和全市货运量也稳步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对外客运总量同比下降26%,货运总量小幅下降4%。
轨道交通公交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出行体验持续提升。2019年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客流总量中轨道交通客流占比达到65%,日均客流为1064万乘次,较2014年上升37%。中心城49%的人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轨道车站,车站两端的平均接驳时耗较2014年下降约14%。2019年工作日早高峰轨道交通拥挤区段数,较2014年减少16%。
地面公交功能发生结构性转型,客流走廊强度显著下降。近年来主要受轨道交通分流影响,2019年全市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571万乘次,较2014年下降22%,中心城地面公交客运量下降更为明显。地面公交客流中与轨道交通换乘的客流比例提升至21%。
货运服务更加高效,积极适应生产、消费模式转型。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持续维持世界第一。2020年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402.6万吨。铁路货运量受海铁联运拉动由跌转增。道路货运业态加速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营运性货运车辆向重型化和小型化两端发展,平均每车在市域内日均行驶138公里。城市配送和快递业务增速迅猛,2020年全市快递年业务量达到33.6亿件,较2014年增长162%。
七、交通能源消费与排放
交通能耗总量刚性增长,单耗水平变化呈现方式差异。2019年交通全领域能耗总量约3330万吨标准煤,较2014年增长35.2%。与2014年相比,铁路及航空单位作业量能耗分别上升7%、4%,水运及公路则分别下降12%、3%。
交通碳排放量同步增长,主要污染物指标总体受控。2019年交通全领域碳排放总量达到5537万吨。随着老旧车辆的逐步淘汰、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和汽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十三五”期间,机动车NOX排放削减了16%,VOCS排放削减了23%。交通监测站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呈现下降态势。
八、后疫情期间交通情况
上海加快向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进军。2021年上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703万TEU、机场货物吞吐量437万吨,同比增速均达到8%以上,连续两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上海机场境内航班旅客吞吐量回升至疫情前的八成左右,同比增长13%。
轨道交通客流基本恢复,道路交通运行压力较大。2021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明显增长,日均轨道交通客流约979万乘次/日,同比增长26%,工作日日均客流达到1125万乘次/日。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车辆快速增长,中心城快速路高峰时段运行车速约40公里/小时,较2020年下降4%。内环内地面干道自5月实施高峰时段外牌小客车限制通行管理政策以来,高峰时段运行车速约20公里/小时,较2020年上升20%。
调查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积极利用,有力支撑了“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研究、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新城交通发展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
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的新特征、新变化和问题,为后续相关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更好助力新时代上海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