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经典/主题线路

小客车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总出行量维持增长态势!上海市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发布

  从1986年开始,上海已经累计开展了六次综合交通调查,为上海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上海城市化、机动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领域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市民的出行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动态把握综合交通体系的特征、规律变化,2019年9月-2020年12月开展本市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交通委会同市统计局、市教委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在克服疫情对调查工作带来的困难和阻力后,顺利完成调查所有任务。经数据录入、校核和综合分析后,形成调查成果。   本次调查数据的基准年是2020年,考虑疫情的波动影响,部分指标选用2019年数据来反映常态交通出行特征。同时,结合2021年重要交通事件、疫情波动对交通影响等进行持续跟踪分析。   本次调查充分利用各渠道大数据,实现了系统数据全样分析与抽样调查的充分融合。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调查范围首次从上海市域拓展到长三角。为更好地把握居民出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开展居民出行家访调查,涉及5.1万户家庭,覆盖本市所有街镇。为提高样本代表性,首次组织实施学生家庭出行调查,涉及120所学校、3.9万户学生家庭,覆盖所有行政区。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   为更好支撑和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上海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3286.3亿元。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正式启用;京沪、沪昆铁路通道功能进一步强化,沿江、沿海铁路通道逐步打开,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道路网络持续优化。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继续扩大。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487万人。   2021年上海轨道交通新开通15号线、14号线和18号线一期北段,运营线路里程达到831公里。南北高架路南延伸段、北横通道西段、S7公路(月罗公路-宝钱公路)、江浦路越江隧道等高速公路、快速路、越江隧道陆续建成通车。   二、全市人员出行特征   人员出行总量持续增长,非通勤出行日趋活跃,人员出行效率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市人员日均出行总量约5731万人次/日,较2014年增长3.3%。商务、休闲等非通勤出行需求增长更快,夜间和双休日出行量与2014年相比增幅均超过15%。全市人员平均出行距离明显增长,但平均出行时耗基本稳定,其中,中心城通勤目的平均出行时耗为42.5分钟/次,与2014年基本持平。   机动化出行趋势进一步增强,个性化客运服务快速发展,出行选择更为多元。2019年,全市人员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8.2%,比2014年提高3.3个百分点,随着轨道交通持续建设和小客车快速增长,轨道交通和小客车分担率提高最为明显。定制班线、共享单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分时租赁汽车等互联网+交通方式快速发展。   疫情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带来波动影响。疫情初期,市民出行更倾向于使用个体机动方式。2020年4月复工复产以来,市民出行逐步回归公共交通,9月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疫情初期提高1.9个百分点。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以来,轨道交通客流已基本恢复常态,地面公交仍未恢复。   三、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   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不含上海市域)的交通联系非常紧密,轨道交通(含铁路和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的作用日渐提升。2019年,上海对外出行中73%往来于长三角地区,日均出行量约为152万人次/日。其中,以社会客车为主,分担率维持在56%左右。轨道交通的作用日渐提升,分担率十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到33%。   上海大都市圈交通联系日趋紧密。2019年,上海往来于都市圈区域(不含上海市域)的日均出行量达到105万人次/日。都市圈出行以社会客车为主,分担率约为70%,轨道交通(含铁路和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分担率约为21%。都市圈客流中约16%是城际通勤出行需求。   四、新城交通出行特征   新城以内部出行和与区内其他城镇联系为主。伴随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体系的持续建设,五大新城人口显著增长,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60万人,日均出行总量约697万人次/日。出行空间以新城内部和区内其他城镇出行为主,合计占76%,新城与所属行政区以外联系的主要方向是中心城,新城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新城与新城之间的联系较弱。   新城交通设施供给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新城道路网密度为2.4-4.9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网密度为1.0-2.5公里/平方公里。随着17号线、5号线南延伸段陆续开通,新城目前均已实现轨道交通线路通达。   新城小客车拥有水平较高,道路运行和停车压力凸显。五大新城小客车保有率约为300辆/千人,明显高于中心城。老城组团、进出新城的局部通道已经出现常发性拥堵。   五、道路运行与停车   小客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购置占比持续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市实际小客车保有量(含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牌小客车)约为557万辆,较2014年增长70%。2014年-2020年,新增本市注册小客车中新能源号牌小客车的比例达到17%。   小客车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总出行量维持增长态势,行驶范围向外围地区转移。2014年-2019年出车率从83%下降到72%,但随着小客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总出行量从670万车次/日提高到960万车次/日,增长43%。受保有量和设施供给分布等因素影响,其中60%的小客车使用增量在外环线以外区域。   道路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客车占比进一步增加,道路运行环境安全有序。小客车出行量持续增长成为推动道路交通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道路交通量构成中社会客车占比为63%,较2014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中心城工作日快速路早晚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在41~44公里/小时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随着交通大整治常态化推进,道路事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万车死亡率下降到1.7人/万车。   停车泊位持续增长,共享停车提升泊位利用效率。截止2020年底,全市划线车位共计534.1万个,其中配建车位504.4万个、公共车位17.8万个、道路车位11.8万个,外环线以外车位增速明显大于中心城。本市累计实施了3万余个共享停车泊位,其中约77%服务于居民小区。   六、客货运输服务   客货运输总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2019年上海对外客运总量(含社会客车)显著增长,铁路和航空客运增速更快。城市客运和全市货运量也稳步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对外客运总量同比下降26%,货运总量小幅下降4%。   轨道交通公交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出行体验持续提升。2019年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客流总量中轨道交通客流占比达到65%,日均客流为1064万乘次,较2014年上升37%。中心城49%的人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轨道车站,车站两端的平均接驳时耗较2014年下降约14%。2019年工作日早高峰轨道交通拥挤区段数,较2014年减少16%。   地面公交功能发生结构性转型,客流走廊强度显著下降。近年来主要受轨道交通分流影响,2019年全市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571万乘次,较2014年下降22%,中心城地面公交客运量下降更为明显。地面公交客流中与轨道交通换乘的客流比例提升至21%。   货运服务更加高效,积极适应生产、消费模式转型。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持续维持世界第一。2020年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402.6万吨。铁路货运量受海铁联运拉动由跌转增。道路货运业态加速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营运性货运车辆向重型化和小型化两端发展,平均每车在市域内日均行驶138公里。城市配送和快递业务增速迅猛,2020年全市快递年业务量达到33.6亿件,较2014年增长162%。   七、交通能源消费与排放   交通能耗总量刚性增长,单耗水平变化呈现方式差异。2019年交通全领域能耗总量约3330万吨标准煤,较2014年增长35.2%。与2014年相比,铁路及航空单位作业量能耗分别上升7%、4%,水运及公路则分别下降12%、3%。   交通碳排放量同步增长,主要污染物指标总体受控。2019年交通全领域碳排放总量达到5537万吨。随着老旧车辆的逐步淘汰、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和汽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十三五”期间,机动车NOX排放削减了16%,VOCS排放削减了23%。交通监测站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呈现下降态势。   八、后疫情期间交通情况   上海加快向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进军。2021年上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703万TEU、机场货物吞吐量437万吨,同比增速均达到8%以上,连续两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上海机场境内航班旅客吞吐量回升至疫情前的八成左右,同比增长13%。   轨道交通客流基本恢复,道路交通运行压力较大。2021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明显增长,日均轨道交通客流约979万乘次/日,同比增长26%,工作日日均客流达到1125万乘次/日。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车辆快速增长,中心城快速路高峰时段运行车速约40公里/小时,较2020年下降4%。内环内地面干道自5月实施高峰时段外牌小客车限制通行管理政策以来,高峰时段运行车速约20公里/小时,较2020年上升20%。   调查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积极利用,有力支撑了“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研究、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新城交通发展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   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的新特征、新变化和问题,为后续相关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更好助力新时代上海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