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深圳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人口密度稳步迈入2.0,原特区外仍然是人口增长的集中承载地。
近年来,深圳人口规模保持持续增长。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估算,2019年末深圳全市管理服务人口约 1900至2000万人,原特区外管理服务人口占全市比例超过70%,整体呈现“西重东轻”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1 深圳市2019年管理服务人口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交通中心大数据平台
管理服务人口密度高位增长,2019年全市人口密度超过2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街道已经达到23个。随着全市越来越多的片区迈入高密度发展阶段,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2 深圳市2019年管理服务人口密度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交通中心大数据平台
2、二孩及以上家庭在有孩家庭中占比超过一半,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成为打造全民友好出行体验的必然要求。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深圳家庭二孩率由2015年的29.1%快速上升至近年来约50%。家庭户的户均人数持续上升,2019年达到约2.8人/户。未来,家庭结伴出行和儿童、老年人的街道活动日益旺盛,对于街道空间的安全性、包容性等都提出更高要求。

图3 深圳市历年有孩家庭结构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

图4 深圳市历年家庭户户均人口数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3、作为国内最年轻的城市,充满着活力和面向未来的憧憬。
结合深圳市2015年人口普查和本次调查数据,2019年居民年龄结构中,20到40岁人口占比为60%。展望未来,深圳仍将保持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和旺盛的城市活力。

图5 深圳市2019年居民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4、“钱袋子”更鼓了,人们的出行诉求正在由基本服务向便捷服务、品质服务转变。
相比2016年,2019年深圳居民学历在本科以上的比例由16%增至25%,个人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比例由5%增至15%。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提升带来了消费观念的转变,本次调查中,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更加优质的公交出行体验买单。

图6 深圳市2016年、2019年居民受教育程度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图7 深圳市2016年、2019年人均年收入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贰
城市交通每天承载了多少人员出行?
1、城市交通每天承载了多少人员出行?
随着人口持续増长,居民出行总量稳步増长,2019年深圳全市居民每日出行总量达3872万人次,其中机动化出行总量1845万人次,相比2016年机动化出行量增长约10%。

图8 深圳居民历年出行总量
数据来源:2016年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2、各类人群的出行频率有何不同?
2019年深圳居民平均每天出行2.24次。其中,家庭户出行强度达到2.32次/日,高于集体户的1.96次/日。集体户由于更多从事职住距离较近的第二产业,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等方式上下班,因此非机动化出行率相对更高,达到1.40次/日。

图9 家庭户、集体户出行率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机动化出行强度与收入水平显著相关。小汽车出行率在10到40万元/年的收入区间快速增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模式更加多元、空间范围不断拓展,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升。

图10 不同年收入群体的全方式、机动化、小汽车出行率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由于职住特征、拥车比例等方面的差异,第二产业群体的机动化出行率明显低于第三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且战略新兴产业群体的小汽车出行需求更加旺盛。

图11 不同产业群体出行率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3、常见的出行目的有哪些?
2019年深圳居民非通勤出行比例超过50%。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民出行的目的更加多元,购物、吃饭、休闲娱乐等非通勤出行比例较十年前大幅增长,交通供需矛盾也从工作日高峰时段逐步向非高峰时段和周末、节假日蔓延。满足市民全时段、全目的出行需求,是深圳交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图12 深圳市2019年居民出行目的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4、绿色出行,您参与了吗?
2019年深圳市绿色交通(包含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超过78%。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连续成网,轨道线网与常规公交线网的重合由局部廊道向网络拓展。公共交通出行占全方式的比例显著提升,但常规公交占比小幅下滑,亟待加快推进轨道公交两网融合。对于中短距离出行而言,电动自行车更加灵活方便,在市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13 深圳市2016年、2019年居民出行方式结构
数据来源:2016年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不同区域的交通出行结构差异化显著。公共交通在跨原二线关出行中发挥主体作用、占比超过60%,小汽车约占37%。在原特区外,第二产业群体较多,职住分布相对均衡,因此非机动化方式占比较高,超过70%。

图14深圳市不同区域的出行方式结构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原特区外”指起终点都在原特区外 的出行,“原特区内”指起终点都在原特区内的出行,“跨原特区内外”指出行的起、终点,有一端位于原特区内,另一端位于原特区外。
公共交通分担率不断上升。2019年深圳居民机动化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率为48%。高峰时段机动化出行的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1%。
(按照2020年7月24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中公共交通出行量不包含出租汽车)。

图15 深圳市2019年全时段、高峰期机动化出行方式结构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5、如何避开出行高峰期?
常住人口出行早高峰为7到9点,出行量占全天比例为18%,晚高峰出现在18点前后,其中18到19点的出行占比为9%。
流动人口出行时间分布较为均匀,从早8点至晚20点,出行占比在5%到7%之间小幅波动。

图16常住人□、流动人口机动化出行时间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交通中心大数据平台
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分布中,地铁早晚高峰最为显著,常规公交的高峰时段集聚程度略低于地铁。地铁早高峰8到9点出行占比达到15%,晚高峰18到19点占比为12%。常规公交早高峰相对提前,从7点开始、持续到9点,晚高峰同样在18点前后。出租车出行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晚上9点后呈现夜高峰,其中22至23点占比最高,约为6%。

图17 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交通中心大数据平台
6、人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岗位内聚、人口外迁的趋势仍在延续。2019年,原特区内外的机动化发生量与吸引量之差已超过 200万人次/日,职住分离进一步加剧。

图18 各行政区机动化发生、吸引量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向心交通联系持续增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形成西、中、东三条机动化出行走廊。由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组成的西部走廊呈现超强机动化联系,毗邻行政区之间机动化出行量达90万人次/日。其次,在中部、东部发展轴上,福田区-龙 华区、罗湖区-龙岗区、福田区-龙岗区等跨原二线关出行呈现较强联系,日均机动化出行量在50到70万人次之间。

图19 机动化出行分布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7、市民每天出行距离有多远,需要花多长时间在路上?
机动化平均出行距离不断上升,达到10.7公里。其中,地铁平均出行距离最长,超过13公里,主要服务于跨组团的长距离出行。其次是小汽车,平均出行距离为11.2公里。

图20 历年机动化出行距离
数据来源:2016年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图21 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跨原二线关的公共交通平均出行时长超过60分钟,逼近国际公认的出行时间耐受极限。随着生产生活空间从城市不断向都市圈拓展,长距离出行效率更加需要得到时间的保障。亟需就轨道快线、公交快线网络规划建设等开展深入研究,强化公共交通在服务城市外围圈层长距离、跨组团出行中的竞争力,提升不同圈层市民获取就业机会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性。

图22 城市不同区域的机动化出行时长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交通调查
“原特区外”指起终点都在原特区外的出行,“原特区内”指起终点都在原特区内的出行,“跨原特区内外”指出行的起、终点,有一端位于原特区内,另一端位于原特区外。
叁
结 语
近年来,深圳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全面升级,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出行需求更加多元。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深圳都市圈区域合作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驱动交通新业态不断涌现,上述发展特征将进一步升级。亟需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动深圳交通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安心的空间、更便捷的出行、更包容的服务、更卓越的体验以及更多元的交通方式选择,积极满足深圳市民和全球、全国访 客对未来交通出行的美好憧憬,打造“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幸福就在这里,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源自:深圳交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