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经典/主题线路

2024年滴滴出行研究报告:网约车龙头地位稳固,利润弹性有望释放

  (一)网约车市场:网约车市场稳健增长,竞争格局稳固   网约车新政稳步推进,监管重点关注司机收益与乘客权益保障。在司机与平台抽成 方面,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 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 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要求各主要网约车平台逐步降低过高的抽成 比例,保障从业者合理劳动报酬水平,加快市场监管速度、促使市场规范化。2024 年,多地交通部门发布新规,要求合理设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充分保障 驾驶员合理收入。政策监管常态化,力促保障网约车司机收入,推动网约车行业整 体向好。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上线,合规问题持续改善,网约车平台合规水平稳步提升。 头部网约车平台接单车辆合规率和网约车平台接单驾驶员合规率自2021年起基本保 持稳定提升的趋势。2021年由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正式 上线,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月订单量前10的网约车平台中,有5 家平台订单合规率达90%以上,2022年同期仅1家。      网约车供给端看,运力保持稳健低速增长。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全国网约车监管信 息交互平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共有33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 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11月底增加2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57.2万本、 车辆运输证279.2万本,环比11月底分别增长2.2%、1.7%。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 统12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8.94亿单,环比上升8.3%。   需求端看,疫情后出行需求修复,网约车市场整体环境改善。根据CNNIC,我国网 约车用户规模自22年下半年起恢复增长,截至2023年12月,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长至 5.2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8.3%。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2年12月起,中国网约 车订单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得益于疫后出行人口数量上升,全国网约车月度订单 总量从2022年末5.04亿单修复至2023年末的8.94亿单。2023年全年网约车市场呈稳 健增长,趋势向好,网约车业态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24年随出行需求的进一 步恢复,网约车市场有望持续增长。   除刚需之外,23年以来旅游经济行业渐进复苏,出游回暖也带动出行需求。根据国 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亿,同比增长 93.3%;假期出游趋势明显,根据Wind,23年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国内旅游总收 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并实现增长。   (二)出行行业竞争格局:滴滴龙头地位稳固,双边网络效应显著   滴滴出行月订单量市场份额高,稳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推 算,2023年全国网约车订单量中,滴滴订单量份额在70%以上,稳居行业龙头。日 均订单量看,23年2月以来全国月日均订单量同比稳健增长,23年12月全国网约车 月日均订单量达2884万单,同比大幅增长77.4%;其中,滴滴月日均订单量同比增 长74.11%。   出行平台用户规模看,滴滴平台具备双边网络效应优势,订单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根据QuestMobile,23年以来滴滴出行MAU迅速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体现平台龙头 地位下双边网络效应优势。花小猪打车(滴滴旗下)等平台MAU也持续修复,但其 他平台订单量与滴滴出行仍差距较大。司机端看,滴滴车主MAU 23年以来迅速增长, 超过疫情前水平,花小猪司机端、T3车主的MAU则分列第二、第三。滴滴在供需两 端的用户规模上都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双边网络效应下订单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一)国内业务: 双边网络效应&算法优势构筑护城河,订单量驱动增 长,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 业务布局:多元化布局渗透差异化场景,巩固护城河   多维业务及全场景布局,共享出行构建护城河。国内业务包括中国出行业务及中国 其他业务,中国出行业务覆盖网约车、线上出租车、顺风车、代驾等。中国其他业 务包括共享单车及电单车、同城货运、自动驾驶等,数字化精细化运营推动提升运 力分配效率。 网约车制定差异化发展路线,其他出行业务持续发掘新场景。网约车服务根据不同 车型划分形成高端品质出行、主流便捷出行两大路线。高端路线包含多类专车及豪 华车,用户端瞄准高端商务群体定制化需求,实现差异化定价。司机端拓展品质出 行司机增值服务项目。主流路线深挖共享模式,瞄准优惠省钱用户体验;同时依托 滴滴派单算法及路线规划,提升运力供给效率。其他出行业务方面持续拓展应用场 景,推出助老打车、城际拼车、企业用车、代驾等多项场景化服务,提升APP受众 覆盖面。   2. 竞争优势:双边网络效应&算法优势明显,加强司乘权益保障   (1)双边网络效应&车服业务构筑增长飞轮,算法优化提升匹配效率   双边网络效应&车服业务构筑增长飞轮,推动规模效应提升。滴滴作为提供出行服 务的在线双边交易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化服务形态、规模庞大的全局决 策形成显著双边网络效应。滴滴通过早期的外延并购、持续补贴等方式提升市场份 额、覆盖大量司乘流量,形成供需两端的良性双向互动,通过提供租赁、加油、保 养维修等服务降低司机成本,增加共享出行网络中的司机供应,同时在平台匹配机 制下整体运力效率提升,提升乘客体验,形成“共享出行需求提升-吸引司机进入行 业-运力提升”&“车服业务提高司机效率及降低运营成本-司机收益增长-更多司机加 入,平台运力提升”的飞轮效应,推动公司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 算法优化提升匹配效率,进一步放大双边网络效应。滴滴持续进行算法优化,形成 前台交易算法-后台治理算法双支撑,覆盖司乘匹配、供需调节、行为推荐全流程, 持续提升运力匹配效率,放大双边网络效应。      (2)平台保障机制完善,司机端深化权益保护、用户端加强安全把控   司机端:推出“橙意保障计划”升级收入、权益、发展三大保障。收入保障方面,2023 年以来,每月服务时长超30小时的所有司机月均抽成为13%;持续推出拼车免佣、 节假日免佣、新手司机免佣等系列奖励活动;2022年,滴滴为平台上接单的司机支 付4.4亿元补偿,包括空驶补偿和超时等待补偿3.1亿元,及乘客未支付的车费1.3亿 元。权益保障方面,试点司机商业养老保障、司机家庭医疗及意外保障、车险直连 优惠和配套省险宝服务,截至2022年底已覆盖超20万名司机。发展保障方面,推出 职业技能培训、免费考证课程及线下司机福利站、线上福利商城、福利体检;成立 滴滴关爱基金,为特殊困难司机提供公益帮扶,通过“橙果计划”支持司机子女进 入大学,累计惠及4万个司机家庭。   客户端:建立滴滴安全体系,覆盖用户出行全流程。行程前严格准入标准,行程中 严密守护安全,行程后依托百川教育平台加强车主教育管控,并推出“关怀宝”完 善事故发生后安全保障体系。聚焦出行环节的安全,滴滴出行关注不同乘客群体的 个性化需求。如当女性乘客在夜间打车时,乘客App端内会自动跳出横条询问是否 为独自乘车。若该订单为夜间订单、且为女性独自乘车的场景,女性安全守护功能 将自动开启。同时,平台还会考虑乘客出行的起终点特征、出行距离、出行时间、 途经线路是否为偏僻路段等信息,客观判断出行环境风险。   3. 滴滴经营数据:单量增长驱动GTV增长,单均价格保持稳健   GTV整体来看,中国出行业务GTV受疫情及监管影响,23年以来持续增长。2020H1 受疫情影响,隔离及旅行限制等导致司机供应及出行需求大幅减少,2020Q1中国出 行业务GTV同比减少42.5%,Q2同比减少15.4%。2020H2至2021H1,伴随整体环 境转好、出行限制放宽,GTV逐步修复,2021Q1实现同比增长112.7%。2021年7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 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新用户注册暂停,叠加疫情影响,GTV下滑,2022年全 年GTV同比下降20.4%。2023年1月,滴滴出行官微宣布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 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叠加23年春运需求旺盛,根据交通运输部 数据,23年春运全国公路出行人次较22年同比增长55.8%,进一步拉动整体GTV修 复。2023年共实现GTV 2707亿元,同比增长45.4%。   GTV拆解来看,增长主要受订单量驱动,出行业务单均价格长期保持稳定。订单量 方面,滴滴双边网络效应下订单量有望持续增长。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滴滴网约 车订单量市占率保持稳健。23年春节以来,国内出行需求迅速修复,推动订单量快 速回升。Q4叠加国庆出游需求,出行市场潜力持续释放。2023Q1-Q4,滴滴中国出 行业务单季度订单量分别为 23.25/26.74/28.78/29.32 亿 单 , 同 比 增 长 14.4%/47.7%/32.0%/71.5%。网约车用户使用频次的自然增长以及网约车对于出租 车的融合发展,有望进一步带来单量增长。同时,随电车的持续渗透,电车成本较 低,乘客端每公里成本有进一步降低空间,也有望刺激单量增长。 单均价格方面,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单均价格保持在23-26元/单区间,21Q2-23Q4在 25元/单上下略有浮动,整体较为稳健。2023年,单季度的单均价格分别为25.36、 25.29、25.18、24.45元/单,同比增长7.2%/8.6%/0.8%/0.7%,环比逐季度略有下降。 单均价格=每公里价格*单均距离,未来随每公里用户成本的降低、单均距离的增长, 单均价格有望温和小幅增长。   3. 财务分析:网约车贡献国内业务主要营收,疫后迅速反弹并持续增长,净利润存 在优化空间   网约车贡献国内业务主要营收,疫后复苏整体呈增长态势。营收结构看,滴滴网约 车业务以总额法确认收入,营收占比高,根据滴滴财报,2018-2023年,网约车贡 献国内营收超90%。受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影响,22年滴滴整体市占率 收缩,叠加22年疫情影响出行需求,国内业务营收同比减少21.5%。2023年起营收 逐季度修复,整体态势看,滴滴作为国内互联网出行平台龙头企业,整体覆盖单量 大,驱动营收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1月,滴滴APP恢复新用户注册,伴随疫后国 内出行需求复苏,国内业务整体实现强力修复,23年营收同比增长39%至1750亿元。 单季度看,23年以来迅速反弹,国内业务逐季度稳步修复,23Q4营收同比增长60.9% 至448.7亿元。   网约车业务的司机分成及补贴占比整体稳定,23年为刺激单量增长加大补贴力度。 网约车业务的司机分成和补贴确认为成本,乘客补贴确认为销售费用,以平台销售 收入(Platform sales)/GTV看,20年以来各年度比重在16%~18%间波动,22年达 18.6%,23年略下滑至17.7%,主要由于23年公司投入较多预算做乘客补贴;单季 度看,23Q1降至22年以来的低点16.2%,而后逐季度回升,23Q4提升至18.9%。   国内业务利润率存在优化空间。2023年随国内出行需求的回升,为增强用户粘性、 刺激单量增长,对乘客补贴力度加大。根据公司财报,以2023年滴滴国内业务的拆分看,平台收入占GTV比重17.7%,经调整EBITA占GTV比重2.0%,利润率仍存在 一定优化空间。   (二)海外业务:聚焦拉美地区出行业务,营收增势显著   1. 业务布局:出行业务高速扩张,拓展外卖、金融等板块   根据公司官网,滴滴海外业务涵盖出行、外卖和金融等板块,覆盖了拉美、亚太和 非洲的14个国家。根据中国网约车分会,2022年滴滴海外服务的年活跃用户约8000 万,年活跃司机超320万,年活跃外卖骑手超45万。 拉美地区是滴滴国际业务增长最快的核心区域,出行业务复制国内成功经验,通过 收购、补贴等方式在巴西、墨西哥等核心区域高速扩张。滴滴充分借鉴国内成功经 验,2017年1月,滴滴通过投资巴西本地出行平台99,切入巴西市场;2018年初, 收购99出行平台。18年,滴滴开始进军墨西哥市场。 23年下半年,滴滴加大在拉 美地区的营销和补贴力度,并与比亚迪等合作方共同推动国产电动汽车在巴西地区 的应用,2023年以租赁方式在巴西地区引进并部署了300辆比亚迪电动汽车。从报 表端看,公司在拉美地区的投入成效显著,根据公司财报,23年以来滴滴国际业务 收入持续增长。   除市场扩张外,滴滴也将国内的安全运营经验移植到海外,为用户提供更多安全保 障。滴滴为用户提供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全天候海外客服等20多项安全功能, 迅速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根据中国网约车分会,截至22年底,在滴滴巴西和 墨西哥出行平台运营的车辆重大交通事故数量在过去三年下降了55.7%,重大暴力 冲突事故数量下降了53.3%,显著提升了当地用户出行体验和安全系数,对城市交 通建设相对滞后的拉美地区用户而言,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   未来滴滴预计继续开拓南美市场,外卖与金融业务也将推动海外业务向多元、稳定 的方向拓展。海外市场有望加速渗透,贡献第二增长曲线。   2. 拉美市场:出行增量空间可观,与uber形成竞争   滴滴国际化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帮助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群迅速增 长的高效出行需求与城市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间不匹配的痛点。根据世界银行,目前 拉丁美洲共有约6.58亿人,城市人口占比持续提升,城市化发展迅猛;但城市交通 建设则相对滞后,根据世界银行,拉美地区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投资相对匮乏,无法 满足当地人群,尤其是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高效出行需求。共享出行模式极大缓解 了这一矛盾,并有望随地区城市化进度的推进、出行需求的增长,持续渗透市场。   竞争格局看,拉美共享出行市场的主要玩家为Uber和滴滴,形成二分格局。Uber和 滴滴在拉美市场的市占率较为接近,竞争较为激烈。根据Measurable AI,仅考虑两 家在当地的出行市场份额加总份额情况下,22年Q1数据显示,Uber在巴西大约占两 家总市场份额的65%,滴滴为35%;相反,在墨西哥,滴滴占据56%,而Uber仅为 44%。从当地主要城市来看,22年,17%的Uber订单以及12%的99订单来自圣保罗; 在墨西哥,大约24%的Uber订单和18%的99订单来自墨西哥城;99出行约有75万名 活跃司机,而Uber约有60万+。整体每单花费上,根据Measurable AI,Uber近年大 体上高于99/滴滴,且二者在22年初因疫情和油价上浮双重影响下达到峰值。而在每 公里的花费上,两家公司在巴西和墨西哥地区提供的服务趋同。      从需求看,2019-2023年年初,以巴西、墨西哥为代表的南美出行需求波动增长, 而平均订单价格增长趋势明显(排除疫情期间波动)。订单量上,巴西地区99与Uber 增长稳定,但Uber增速略快于99;墨西哥市场则以滴滴出行领先,在2020年年中, 滴滴成功超过Uber在当地的订单量,并稳定保持top1。此外,滴滴在阿根廷、智利、 哥伦比亚等地和Uber呈现对半瓜分的特点。其中在阿根廷和智利, Uber超过滴滴 在当地的市占率;而在哥伦比亚,滴滴订单量反超Uber。   3.滴滴经营数据:国际平台交易量稳健增长,驱动GTV高速增长   从国际业务GTV整体来看,21年以来高速增长。受益于海外地区城市化推进,且当 地疫情政策较为宽松,滴滴国际业务GTV增势明显,受疫情影响较小。单季度数据 看,2023年各季度GTV分别为137.52、163.82、190.17、214.78亿元,同比增长 30.70%、34.93%、52.28%、46.41%,保持高速增长。   国际业务GTV稳健增长主要由滴滴海外业务的交易量增加驱动。滴滴国际业务从 22Q4以来维持同比环比双增长,23Q4达到7.83亿单,创19年以来历史新高,同比 增长43.93%。从单均价格看,21Q1-22Q2单均价格从18.6元/单持续增长至26.2元/ 单,22Q3-23Q4,单均价格在25-28元间稳定波动,与国内单均价格(25元/单左右) 较为接近。   4.财务分析:亏损缩窄,对标Uber仍有优化空间   滴滴国际业务收入持续高增长。滴滴国际业务以净额法确认收入,根据公司财报, 2023年滴滴国际业务实现营收 78.42亿元,同比增长 33.75%,单季度收入16.91/18.95/20.34/22.22亿元,同比增长40.68%/35.26%/27.68%/33.29%。23年国 际业务维持较为稳定的增幅,滴滴在拉丁美洲的巴西与墨西哥市场增加营销投入与 激励措施取得了成效。   平台销售收入高速增长。23年全年滴滴国际业务平台销售收入达76.95亿元,同比增 长27.97%;单季度看,23年以来单季度平台销售收入维持同比稳健增长态势,23Q4 环比略微下滑,主因季节性影响。我们从平台销售收入(Platform sales)占GTV的 比重看滴滴国际业务take rate,2019-2021年维持在8%-9%左右,2022年提升至 12.07%,2023年略降至10.89%,主要由于为拓展海外市场、提升用户粘性,营销 投入和激励与补贴力度加大。   滴滴国际业务收入拆解看,滴滴在国际业务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扮演“代理方”角色, 因此在收入确认上采用净额法。23年,国际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整体国际业务 经调整EBITA占GTV比例为-3.29%,仍然存在优化空间,未来在海外实现稳定经营 后,双边网络效应下用户粘性提升,规模效应下利润率有望进一步优化。   对比Uber来看,根据Uber财报,相较于滴滴的国际业务,Uber受益于在各地区长期 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整体运营效率领先,且费用控制良好,滴滴国际业务有望逐 步接近。   23年以来出行需求反弹,滴滴业务整体修复趋势明显。2022年受疫情影响,滴滴出 行实现营收1407.92亿元,同比下跌19%;2023年随各地出行需求释放,全年实现 总营收1923.80亿元,同比增长36.64%。单季度看,23年Q1至Q4,滴滴收入分别 同比增长19.15%、52.63%、24.97%、55.36%至427.12亿元、488.48亿元、514.01、 494.19亿元,23Q4环比略有下滑主因中国出行业务方面的季节性波动。整体经营修 复趋势明显。   分业务看,占比最大的中国出行业务在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50.34亿元,同 比增长38.99%,占比90.98%;国际业务23年全年营收78.42亿元,同比增长33.75%, 21年以来保持较高增速,占比4.08%;其他业务营收95.04亿元,同比增长5.62%, 占比4.94%。      毛利率看,滴滴毛利率22年明显提升,23年以来基本稳定。滴滴主营业务成本主要 包括出行服务的司机分成和补贴、共享单车等的折旧与减值以及保险、带宽与服务 器相关成本等,疫情期间出行订单量及业务发展节奏受影响,营业成本有所波动。 2022年受停止新用户注册和疫情等因素影响,滴滴营业成本同比大幅缩减,毛利率 为17.75%,同比增长7.99pct,明显提升。2023年经营重回正轨,23年毛利率同比 小幅减少至15.31%。单季度看,23各季度单季度毛利率基本稳定,分别为14.55%、 15.19%、15.63%、15.74%。   销售费用率近年控制较好,整体三费比率改善。2021年销售费用率达到2018年以来 峰值9.76%,22年与23年,销售费用率降至6.93%/5.42%,同比下降2.83pct/1.51pct, 主因广告和营销支出的减少,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减少。2023年,管理费用率降至 4.37%,研发费用率降至4.64%,同比下降0.26pct/2.13pct。研发费用率下降主要由 于公司智能汽车业务的研发费用降低,23年8月,滴滴宣布与向小鹏汽车出售智能电 动汽车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分业务看,中国出行业务贡献主要营收利润,海外业务及其他业务向好。(1)中国 业务实现修复,贡献主要利润点。滴滴中国出行业务营收长期保持在1200亿元以上 规模,伴随平台双边网络效应突显,经调整EBITA长期为正,2019年至2021年中国 出行业务经调整EBITA分别实现38.4/39.6/61.3亿元。2022年经调整EBITA由盈转亏, 主要由于包含了80亿元一次性行政罚款,去除后仍实现盈利。2023年滴滴APP重新 上架及疫后出行场景恢复,营收端、EBITA均实现快速修复。2023年中国出行业务 实现营收1750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经调整EBITA 53.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2)海外业务持续深化布局,经调整EBITA亏损持续收窄。根据滴滴年报,滴滴已 覆盖全球15个国家。2022年滴滴在拉美及埃及等国际市场推出共享摩托车、外卖配 送等新业务,进一步拉动国际业务营收,推动经调整EBITA亏损收窄。2021年、2022 年滴滴海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6.2/58.6亿元,同比增长55%/62%;2022年经调整 EBITA亏损40.2亿元,同比收窄30.5%。2023年以来海外业务持续优化结构,进一 步聚焦南美成熟市场,23年经调整EBITA亏损23亿元,同比大幅收窄。(3)其他业 务逐步剥离亏损板块,有望逐步减亏。2021年受社区团购拆分影响,经调整EBITA 亏损幅度扩大。2022年经调整EBITA亏损幅度收窄,主要由于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 减值费用减少22亿元人民币。2023年伴随运营效率提升,其他业务实现营收95亿元, 同比增长5.6%,经调整EBITA亏损幅度同比收窄29.4%。2023年滴滴就智能汽车业 务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向小鹏汽车出售智能电动汽车相关业务,EBITA亏损 也有望进一步缩窄。   经营性现金流稳步回升,归母净利润逐步改善。2021年滴滴净亏损493亿元,主要 受旗下橙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21Q3确认208亿元净投资亏损,叠加APP下架 影响,导致整体亏损幅度扩大。2022Q2及Q4受疫情反复影响收入,同时公司支付 了80亿罚款,全年净亏损约238亿元。2023年伴随滴滴APP恢复上架及新用户注册, 经营性现金流扭亏为盈,23年经营性现金流76亿元,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实现5.35 亿元正向盈利。单季度看,23Q4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8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主要由于一次性投资收益,如与小鹏交割的智能车业务、利息收入等影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