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2021年上海综合交通年度变化
近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疫情影响下的2021年上海综合交通年度变化,内容涵盖城市发展、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城市客运、对外交通、交通环境与能源、交通管理等领域。
2021年,全市道路通行能力同比增长1.2%,小客车总量结构性增长,增量以新能源小客车为主,工作日均机动车周转量同比增长8.6%,达到2019年水平,中心城以外区域机动车出行需求增长明显。
公共交通分担率有所回升,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同比上升20.8%,相当于疫情前的86%,其中,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再上新台阶,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详见↓
人员出行特征
2021年上海常住人口小幅增长,落户新政效果显现,户籍人口占比提高。中心城人员出行总量波动性恢复,月变特征有所变化;出行方式结构持续恢复,公共交通分担率回升,个体机动交通回落,非机动化交通出行增幅较大。
1.常住人口小幅增长,户籍人口占比提高
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2489.4万人,同比增长0.04%。受落户新政拉动,2021年全市户籍常住人口1457.4万人,同比增加1.15%,占比58.5%,同比提高约0.6个百分点。
2.中心城人员出行总量波动性恢复,月变特征有所变化
2021年中心城人员工作日出行总量2978万人次/日,同比上升14.0%,相当于2019年(疫情前)的91%。受疫情形势影响,5月中心城人员工作日出行总量为全年最高,达到3074万人次/日,相当于2019年工作日均的94%。9月中心城人员工作日出行总量为2981万人次/日,相当于2019年工作日均的91%。
3.出行方式结构持续恢复,公共交通分担率回升,个体机动交通回落,非机动化交通出行增幅较大
2021年中心城工作日日均绿色出行比例为72.1%,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非机动车出行需求明显增加,分担率达到17.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年内,疫情防控形势对各方式出行需求产生不同的波动影响,疫情散发期间个体出行有所增加,9月小客车及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分别较5月提高0.4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小客车与道路交通特征
2021年本市小客车号牌结构性增长特征明显,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增速较快。机动车交通量达到疫情前水平,外环外区域机动车出行需求增幅明显,中心城道路运行有序可控。经营性停车场(库)泊位周转率有所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持续提高,万车死亡率逐年递减。
1.小客车号牌结构性增长特征明显,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增速较快
2021年末全市注册机动车494.2万辆,同比增加25.1万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市区号牌小客车234.2万辆,同比增加11.0万辆;郊区号牌小客车132.2万辆,同比减少12.2万辆;新能源号牌小客车约54.2万辆,同比增加24.7万辆。根据保险同业公会统计数据匡算,常驻上海的外牌小客车约145万辆,同比减少约15万辆。
2.机动车交通量达到疫情前水平,外环外区域机动车出行需求增幅明显,中心城道路运行有序可控
2021年全市机动车工作日均周转量约23340万PCU公里/日,相当于2019年的99.4%。中心城和郊区机动车周转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4.9%和65.1%。其中,郊区机动车周转量同比上升10.4%,增速高出中心城约5.1个百分点。高速公路(仅统计收费高速)日均交通量135.4万辆次,同比增长4.1%。
2021年全市道路总长18926公里,同比增加474公里,上升2.6%;其中,快速路233公里,高速公路851公里。全市道路通行能力4319万PCU公里/小时。
中心城快速路工作日早晚高峰运行状况已超疫情前,拥堵指数较2019年分别上升6%、11%,平峰受限行政策调节有所改善;双休日午后拥堵加剧,中心城快速路17-19点高峰时段拥堵指数同比上升16%,接近工作日早高峰水平。
3.公共停车泊位增长,经营性停车场(库)泊位周转率有所提高
2021年全市共有在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备案登记的经营性停车场(库)3377个,泊位91.50万个,同比增长2.5%。经营性停车场(库)泊位周转率达到2.09辆次/泊位/天,同比增长14.8%。全市收费道路停车泊位4.92万个,同比增长6.6%。全市P+R停车场库换乘泊位数5837个,同比增长6.9%。
4.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持续提高,车死亡率逐年递减
2021年,全市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797人,同比下降2.6%。万车死亡率持续下降至1.60人/万车。
客运交通特征
2021年城市客运快速恢复,客运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客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1658万乘次/日,同比增长21%,相当于疫情前的86%。轨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数字化赋能传统客运服务,互联网+出行模式进一步普及。对外客运逐步回暖,个体出行呈增长趋势,营业性对外客运受疫情防控影响恢复相对较慢。
1.公共交通客运量快速恢复,轨道交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1年全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日均客运量1398.8万乘次/日,同比增长20.8%,相当于2019年的85%。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978.6万乘次,占比70.0%,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410万乘次/日,占比29.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轮渡日均客运量10.7万乘次/日,占比0.8%,同比基本稳定。
2.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再上新台阶,客流快速恢复
2021年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978.6万乘次,占比70.0%,工作日均客运量1123.2万乘次,同比增长25.5%,相当于2019年的95%。早高峰1小时全网进站客流占全日进站客流总量的16%,全网拥堵里程约占6%。至2021年底,全市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共20条,运营线路长度830.8公里,同比增长101.6公里,中心城轨道站点600米范围覆盖率55.0%,同比增长6.2个百分点。随着轨道网络的日益完善,2021年轨道全网换乘率1.79,同比增加0.02。
3.地面公交客流略有回升,区域公交客流恢复相对较快
截至2021年底,公交线路条数达到1596条,同比增加11条。运营线路长度25185公里,同比增长1.0%。公交专用道总里程484.7公里(不含松江及张江有轨电车),新增加13.6公里。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410万乘次/日,同比增长9.8%,相当于2019年的72%。其中,区域公交客流恢复相对较快,在公交线路客流中的占比达43.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公交与轨道的换乘功能进一步加强,公交线路客流中23.2%是公交换乘轨道优惠客流,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
4.个性化出行服务快速恢复,互联网+出行模式进一步普及
2021年出租车日均客运量260万乘次/日,同比提高23%,恢复至2019年的92%。其中,巡游出租车日均客运量99万乘次/日,同比下降1%。网络预约出租车日均客运量160万乘次/日,同比增长43%,在出租汽车客运总量的比例达到62%,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网络预约出租车平均乘距为8.6公里/单,较巡游出租车少1.5公里/单。
2021年上海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数为183万次/日,在线车辆的日均周转率为1.9次/日。骑行环境对共享单车的使用影响明显,春季(3-5月)上海气候适宜,在线车辆的日均周转率相对较高,为2.4次/日。
5.对外客运逐渐回暖,营业性客运仍未完全恢复
2021年对外客运逐渐回暖,全年对外旅客到发量59274万人次(包括社会客车),同比增长8.0%,相当于2019年的80%。2020年首轮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客车在对外客运中的比例持续提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对外营业性客运有序恢复,社会客车在对外客运中的比例有所回落,但仍高于2019年水平。
营业性对外客运量受疫情防控影响仍未恢复。2021年铁路对外旅客到发量16557万人次,同比增长23.7%,相当于2019年的72%。航空旅客到发量6541万人次,同比增长6.1%,相当于2019年的54%,其中境内航线旅客恢复到2019年的80%。铁路在对外营业性客运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占比达63.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受疫情影响,2021年春运期间(1月28日至3月8日为期40天)对外客运总量1748.4万人次,同比下降25.7%,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对外营业性客运仍以铁路为主,占65.6%,其次是航空占26.9%。
货运交通特征
2021年上海对外货运量延续增长态势。全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前达到“十四五”4700万TEU的目标,外贸线占比提升。航空货邮到发量一跃超过2017年历史高点。受海铁联运拉动,铁路货物到发量持续增长。公路货运量和快递业务量也呈增长态势。
1.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
2021年货物运输总量13.2亿吨,同比增长11.2%,较2019年增长6.5%。
2.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700万TEU,外贸线占比提升
2021年港口集装箱货物年吞吐量4703万TEU,同比增加353万TEU,增长8.1%,其中,受远洋运输拉动,洋山港集装箱量吞吐量同比增长12.8%,达2281万TEU,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达到48.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全港外贸线集装箱进出港量为3416.6万TEU,同比增长11.2%,占全港集装箱的比例为72.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南美洲、北美洲和非洲外贸集装箱量占比均有所提高,合计提高3个百分点。
全港集装箱水水中转吞吐量为2331万TEU,同比增长3.8%,水水中转比例为49.6%。其中,沿海及国际中转比例同比分别提高1.3及2.4个百分点。
3.航空货邮吞吐量增势明显,国际及港澳台航空尤为强劲
2021年航空货邮到发量(包括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436.6万吨,同比增长8.4%,较2019年增长7.6%。
2021年,两场国际及港澳台货邮吞吐量增长明显,同比增长9.0%,达373.1万吨,境内货邮到发量为63.5万吨,同比增长5.3%。虹桥机场货邮到发量38.3万吨,同比增长13.3%,浦东机场货邮到发量398.3万吨,同比增长8.0%。
4.海铁联运效用显著,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
受海铁联运拉动,2021年上海铁路货物到发量1335万吨,同比增长19.3%。受海铁联运量持续拉动,各主要铁路车站中,芦潮港站货运量增幅最为显著,芦潮港站货物年到发量357.6万吨,同比增长47.3%。
5.公路货运量和快递业务量继续增长
2021年公路货物年运输量5.29亿吨,同比增长14.9%,较2019年增长4.3%。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共计374138万件,同比增长11.2%。其中,国内同城快递业务量占22.1%,国内异地快递业务量占73.8%,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占4.1%。
交通能源消耗特征
2021年交通全行业年能源消费量恢复性增长,其中航空、公路行业恢复较为明显,铁路、水运行业维持稳定。城市客运交通年能源消费量持续下降,轨道交通占比持续提升,出租车占比持续下降。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电力消耗量持续增长。
1.航空、公路行业能源消费量恢复性增长,铁路、水运行业维持稳定
2021年,全市交通行业能源消费量2350.0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约110.9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0%,相当于2019年的88%。
其中,铁路行业能源消费量51万吨标准煤,同比持平,占交通全行业能源消费量的2.3%。
航空行业能源消费量83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0%,占全行业的35.5%。
水运行业能源消费量976万吨标准煤,同比基本持平,占全行业的41.5%。
公路及其他行业能源消费量4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8%,占全行业的20.7%。
2.城市客运交通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向轨道交通转移,社会客车用能总体稳定
2021年,全市城市客运交通能源消费量136.8万吨标准煤,同比减少6.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8%,相当于2019年的86%。
其中,轨道交通所占比例持续提升,占52.0%,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公共汽电车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占22.2%。出租车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占25.8%,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社会客车能源消费量64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4万吨标准煤,增长4.0%,相当于2019年的98%。
3.能源结构转型初见成效,电力消耗量占比略有提高
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占比92.8%;电力占比7.2%,同比基本持平,较2019年上升1.0个百分点。
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电力消耗持续增长,达5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较2019年增长1.9%。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