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交通 | 五大系统性变革:加速全球交通运输领域可持续转型
汽车、公交车和卡车的全面电动化并非完美的终极方案,它会造成电力容量与需求激增,为电力部门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在实现电动化时,我们还要尽量减少采用汽车、飞机等高碳方式出行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私家车行驶的里程数正在增加,这在欧洲和北美等居民收入高、对汽车依赖度高的地区尤为显著。2020年,私家车行驶公里数在所有客运里程中占比增长到44%[7]。如无干预措施,预计2030年该比例将达到50%。为扭转这一趋势,我们需要确保有高铁或公交系统等高质量且安全的替代出行方式。只有到2030年,将私家车行驶里程数占比降至34%-44%,才有助于全球实现1.5°C温控目标[8]。
为了减少居民对私家车的依赖,决策者可以规划高密度城市形态,方便居民在不驾车情况下,也能自如出行、购物、享受各类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停车费、燃油税或拥堵收费来减少私家车出行[9]。
另外,燃油税和飞行常客税等策略也有助于减少航空出行。对于短距离或中距离航班来说,高达15%的区域性航班服务可以由高铁替代[10]。提高高铁(或轮船)的服务质量、调节票价,将有助于吸引更多航空旅客乘坐高铁(或轮船)。
3. 向公共、共享和慢行交通转型
目前,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占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近四分之三,排放源主要为乘用车、公交车和卡车[11]。如果想让人们减少开车出行频次,向公共、共享和慢行交通转型,那么城市就必须要改变其以汽车为主的设计模式。
在全球碳排放最高的50个城市中,快速公交系统正从1990年的13公里/百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约19公里(近12英里)[12]。与此同时,从2015年到2020年,高质量自行车车道的人均里程增加了6.5公里[13]。虽说这些进展令人欣慰,但距离实现1.5℃温控目标还远远不够。
除了减少碳排放,从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还将有益于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改善。减少汽车使用能够为步行、自行车出行腾出更多空间。截至2022年,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制定了减少汽车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的目标[14]。截至2019年,103个国家制定了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基础设施的规划[15]。
4. 向零排放车辆转型
尽快淘汰化石燃料汽车,向零排放汽车转型势在必行。尽管零排放汽车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但整体增速缓慢[16]。
为了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1.5°C温控目标,所有全球销售的新增私家车都必须在2035年前成为零排放汽车[17]。2021年,零排放汽车仅占新增私家车销售总量的8.7%[18]。在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不断下降的成本驱动下,零排放汽车销量迅速增长,数十个国家计划在2040年或更早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车。然而要实现全球气候目标,零排放汽车渗透率的增速需要在未来提高5倍[19][20][21]。
随着电池价格不断下降,零排放汽车的价格也在持续降低。预计到2027年,欧洲各国的零排放汽车价格将与燃油车持平(尽管最近的汽车供应链中断,可能会将这一节点推迟几年)[22][23]。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和荷兰,某些类型的零排放汽车价格已经低于同类燃油车。可以说,零排放汽车和燃油车价格持平,将是零排放汽车销售增长加速的关键节点[24]。
扩大充电网络是加快普及电动汽车的必经之路[25]。2021年,全球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数量达到180万个[26]。许多国家正在出台零排放汽车推广政策。截至2021年,包括挪威、英国和新加坡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设定了淘汰燃油车的销售目标。截至2022年,包括加州、中国和英国在内的47个国家和地区,已出台零排放汽车销售法案[27]。
卡车也必须实现零碳转型。在2021年全球销售的中型和重型卡车中,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仅0.2%[28]。推动卡车零排放转型,需要更多主机厂生产氢燃料电池或电动卡车,更多国家制定逐步淘汰燃油车的目标,并扩大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网络[29]。
5. 向零碳航运和零碳航空转型
航运业和航空业都是难脱碳的行业,二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各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30]。这两个行业的零碳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实现转型既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如使用低碳燃料和电池技术,还需要优化运营模式、提高燃料效率。
对于航运业来说,实现1.5°C温控目标需要在2030年前将5%至17%的燃料替换为低碳燃料[31];在2050年前,将87%至100%的燃料替换为低碳燃料[32]。来自可再生发电制取的绿氢和氨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希望帮助航运实现脱碳目标的燃料。由电、氢和碳捕捉制成的合成燃料也可能在该行业脱碳进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同时,电池可用于短途航运。试点项目可以评估这些技术的商业可行性。截至2022年,全球已有200多个试点项目正在开展中[33]。
航空领域也陆续研发出零排放解决方案,如由绿氢、碳捕捉或由生物质制成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尽管生物燃料是目前航空领域唯一具备商业化潜力的低碳燃料,但在政策支持下,其它低碳燃料如绿氢等也在涌现。1.5℃目标之下,航空领域转型继续加速:到2030年,低碳排放燃料的比例需要从现在的不足0.1%上升到13%~18%,到2050年升至78%~100%[34]。
需要强调的是,生物燃料不能来自于粮食作物等不可持续的来源,因为这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固碳的难度。为避免采用粮基生物燃料,就需要更多技术研发及政策法规要求[35]。
在这关键的十年里,我们亟需加速上述五大转型,打造一个更加绿色、高效、包容、安全的未来可持续交通系统,助力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参考文献
[1]. https://zenodo.org/record/6483002
[2]. https://zenodo.org/record/5566761#.ZC5vUnvP02w
[3].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guarantee-reliable-access-safe-and-modern-mobility
[4]. https://vizhub.healthdata.org/cod/
[5]. 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20/226/30/PDF/N2022630.pdf?OpenElement
[6]. https://blogs.worldbank.org/transport/all-too-often-transport-women-are-afterthought
[7]. 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ITF_OUTLOOK_URB_PAX
[8].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reduce-avoidable-vehicle-and-air-travel
[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184-y
[10]. https://www.iea.org/reports/the-future-of-rail
[11]. https://zenodo.org/record/6483002#.ZC5yrXvP02w
[12]. https://www.iea.org/reports/the-future-of-rail
[13].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shift-public-shared-and-non-motorized-transport
[14].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shift-public-shared-and-non-motorized-transport
[15].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shift-public-shared-and-non-motorized-transport
[16].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17].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18].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19]. https://www.ev-volumes.com/
[20].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p26-declaration-zero-emission-cars-and-vans/cop26-declaration-on-accelerating-the-transition-to-100-zero-emission-cars-and-vans
[21].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22]. https://about.bnef.com/electric-vehicle-outlook/
[23]. https://about.bnef.com/blog/lithium-ion-battery-pack-prices-rise-for-first-time-to-an-average-of-151-kwh/
[24]. https://www.systemiq.earth/breakthrough-effect/
[25].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1/policies-to-promote-electric-vehicle-deployment
[26].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27].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28].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29].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cars-and-trucks
[30]. https://zenodo.org/record/6483002
[31].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shipping-and-aviation
[32].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shipping-and-aviation
[33]. https://www.globalmaritimeforum.org/publications/mapping-of-zero-emission-pilots-and-demonstration-projects
[34]. https://systemschangelab.org/transport/transition-zero-carbon-shipping-and-aviation
[35]. https://www.wri.org/research/avoiding-bioenergy-competition-food-crops-and-land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