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蓝皮书:预计2022年共享出行新业态服务超过300亿人次
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 当前,基于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产业重塑和以“新生代”为代表的消费趋势嬗变,新的出行方式催生着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新出行市场将迎来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行业发展?4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和北方工业大学联合主办“2023美好出行沙龙”,并与共享出行蓝皮书编委会共同发布《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2~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以及由每经智库-新出行研究院撰写的《2023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度解析当下出行需求,解读和展望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偏好和未来趋势方向。
数字化浪潮推动交通出行迎来深刻变革
报告:缓解出行供需矛盾或需移动出行新方式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分为总报告、环境篇、业态篇、专题篇、案例篇五个部分,剖析了2022年度共享出行领域的大量数据,探讨了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也提出了推动共享出行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共享出行已成为城市出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共享出行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还是在数字化塑造下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行业,正在改造传统的出行方式。
报告指出,有35.89%的参与者认为,私家车是当前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出行最为习惯的交通出行方式,有19.63%、15.64%及14.42%的参与者表示,地铁、网约车/出租车、公交同样是他们习惯使用的交通出行方式。
不过,由于停车难、出行花费高、出行距离远、出行不便利,以及出行不环保等问题,出行市场当前面临问题的破解之道或将出自移动出行新方式,即通过结合地铁、公交的固定供给,加上网约车、顺风车等新出行方式的弹性供给,缓解出行供需矛盾,进而满足整体出行需求。
同时,交通拥堵让共享单车、电单车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军。有37.8%的参与者会在日常短途出行的场景下使用共享单车;有20.1%的参与者会使用共享电单车替代共享单车。不过,有接近四成的参与者认为共享电单车的安全性一般,另有9.82%的参与者认为共享电单车比较危险。
共享出行优化了城市交通结构,
创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蓝皮书指出,共享出行不仅对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约车日均订单1900万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日均订单约3000万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日均订单约2000万单。据估算,2022年网约车、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等共享出行新业态服务超过300亿人次。
蓝皮书表示,共享出行属于准公共交通,以形式的私人性实现了效果的公共性目的。从出行者的角度看,共享出行满足了部分个性化的特定出行需求,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可靠的出行组合。共享出行方式已经成为多层次城市出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了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
同时,共享出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共享经济领域,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22年共享出行市场交易量为2012亿元,在共享经济总交易额中占5.25%,是共享经济中四个超过千亿交易额的发展领域之一。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22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8320亿元,同比增长3.9%,增长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蓝皮书还指出,共享出行与绿色出行的深度融合趋势不断强化。据《2022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10月,全国运营网约车电动化占比达到45.82%。据测算,2022年网约车电动化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919.4万吨,顺风车取代小汽车出行减少碳排放约为182.6万吨,2022年两轮车共享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169万吨。共享出行与绿色出行深度融合而带来的碳减排量超过了1200万吨。共享出行为我国交通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蓝皮书认为,共享出行创造了大量的专职机会和灵活就业机会。共享出行的发展不仅增加了车辆产品研发、大数据分析、AI智能硬件研发等高科技岗位人员的需求,也创造了司机、司机服务经理、自动驾驶路测安全管理员、自动驾驶测试驾驶员、车辆运维和车辆租赁等新的就业岗位。其中包括大量面向基层劳动者的普通岗位,成为“40”“50”人员、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技能人员等群体的重要就业途径。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网约车驾驶员数据,估计到2022年底网约车司机人数达到670万人。
此外,蓝皮书提出,平台企业赋能传统出行方式变革,带动行业转型升级。例如,哈啰、滴滴、高德和美团等先后接入一线城市公共出行服务平台,与公共出行协力构建一站式规划、一次性支付和一体化出行的MaaS出行方式,在创新实践中摸索前行。嘀嗒、滴滴、美团和高德等大力推进巡游出租车的数字化升级,推动巡游出租行业在体验、服务、运营、管理方面的全方位数字化升级。租赁行业中已有60%以上的用户可实现手机App下单。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神州、一嗨、首汽等传统租赁企业开展了自助租还车业务。中小租赁企业通过接入智慧管理系统,使业务线上化,实现了对订单、车辆和资产的数字化管理。
共享出行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质量提升阶段,
共享化与低碳化和智能化加快融合
基于共享出行的发展情况,结合各项外在因素的影响,蓝皮书对共享出行的未来作出以下预测与展望。
共享出行人次有望快速实现恢复性增长。网约车、私人小客车合乘、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互联网汽车租赁等新业态近年来遭受疫情的强烈冲击,出行人次和订单量普遍回调。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快速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支持平台经济引领发展,共享出行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伴随着出行人流快速增加,出行人次和订单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共享出行主要业态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行业从规模化扩张转向精细化发展。20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发展创造的红利在共享出行领域充分释放,各类新业态从无到有,实现了爆发性增长。近年来,网约车、私人小客车合乘、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等主要出行业态基本呈现良性竞争状态,市场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出行人次和订单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的发展重心将转向可持续经营,而不再是“跑马圈地”和“价格拼杀”,围绕精细化运营、提升运营效率、增强用户体验和塑造品牌形象等开展基础性和持续性工作。
碳交易机制为共享出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国的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并且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行业,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10%左右,而道路交通在交通行业碳排放中的占比约为80%。目前上海、深圳、北京三个碳交易的试点场所已经把交通运输行业纳入碳市场交易。随着碳交易机制的完善,共享出行在低碳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吸引更多的人群使用共享出行工具。
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出行与共享出行新业态融合发展。共享出行新业态的发展正在激发传统出行企业改革和创新的活力,传统出行方式正在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预约出行、定制公交、巡网融合等是传统出行方式转型升级、实现数智化的典型。随着共享出行新业态发展进入稳定期,平台型企业也正在挖掘与传统出行企业合作的机会,推动传统出行与新业态的融合发展。
聚合打车模式有望重塑网约车市场格局。2021年下半年以来,聚合平台份额逐月提升,国内网约车市场有望形成“一超多强全聚合”的局面。聚合模式带来网约车市场格局变化的同时,也给中小平台带来快速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区域性的运力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互联网短租市场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3年汽车租赁行业将保持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汽车长期租赁市场将保持稳定,除公务用车场景外,将持续为网约车后市场提供支撑;汽车短租行业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旅游用车场景占短租市场的比重持续提升,用户更多的需求会倒逼各大租车平台和企业更加关注服务品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进一步向行业渗透,这将对租赁企业运营效率和用户租车体验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分时租赁作为短租行业的子板块,其发展更多受限于国人用车理念和高额的运营成本,但2023年预计在租赁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新老分时租赁企业将持续深耕这一领域。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有潜力替代更多的私人电动自行车。2021-2022年,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将迎来换车高峰期。私人电动自行车汰换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有望成为私人电动车重要的替代或过渡出行方式。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全国九成城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对私人电动车的替代率达到10%左右。
生态扩张依然是出行平台的主要发展方向。出行平台的主要优势表现在流量和生态运营方面,未来各大平台商业竞争的主要逻辑仍是做大相关产业生态。比如在互联网同城货运领域,一些互联网平台会加快从客运市场转向货运市场,虽然客货运输对象不同,但是运输调度算法具有相通之处,地面推广与营销模式也有较强的借鉴性。有可能出现重货与轻货企业的融合,不仅零担物流企业、快递企业等积极布局同城货运,同城货运也开始进入及时配送等高附加值的轻货领域。
普惠出行和差异化服务是共享出行的主要增长点。网约车等共享出行行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从发展机会看,未来在市场下沉方面,如三、四线城市等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一些没有被很好满足的需求如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一些特定场景如城际需求等,会得到进一步挖掘。
新模式的商业化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求响应公交、出行即服务(MaaS)和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共享出行的新模式仍处于探索期,在一些场景和环境中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整体而言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应用,且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新模式从探索到快速增长,还需要技术的突破、商业生态的培育及政策的支持。
下一篇:优路达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