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发学习】以景区为圆心,辐射半径“画多大”?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李雪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国民休闲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的主要成果。《报告》报告显示,城乡居民休闲半径不断扩大,中短途距离休闲占比大幅提高。相关数据对以景区作为圆心,拟定辐射半径具有一些参考。
景区规划设计时,要根据拟建景区规模大小,对辐射范围内的景区资源类型、规模、数量、市场占有率进行摸底调查。对辐射五十公里范围内的可整合旅游资源情况,特别是与景区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还有配套的住宿、餐饮、购物环境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以景区作为圆心,需按拟定的辐射半径画圆并作标注收集的资料形成旅游资源目视图。
《报告》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自主网络平台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从休闲空间来看,城乡居民休闲半径不断扩大,中短途距离休闲占比大幅提高。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休闲半径在2-7公里以内的比重分别为61.2%、63.1%和62.1%,农村居民农闲时离家2-3公里以内休闲占比为35.8%,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在休闲时间走出家门,享受更为丰富多彩的户外休闲活动。
2019年退休居民离家8公里以上休闲比重为9.2%,旅游和郊野游憩成为越来越多退休居民的重要休闲方式。
城乡居民中短途及退休人员远距离休闲占比
从休闲消费选择来看,休闲活动多元化趋势明显。其中,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是国民日常休闲的基础选择。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平均占比40%左右,主要以实地购物、外出就餐、美容美发、游乐游艺等休闲娱乐活动为主。
30%左右的受访者闲暇时间会选择旅游,且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异地旅游占比有所提升,如城镇居民周末及节假日异地旅游比重分别为5.1%和8.0%,旅游已成为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重要选择。文化类和体育健身类休闲是城镇居民和退休人员休闲活动的有机构成,二者比重之和均达20%左右,其中,文化类休闲活动主要以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艺术馆、名人故居以及去书店、图书馆等休闲活动为主。
从休闲时间来看,城乡居民休闲时间随可支配时间变化而波动,工作日和农忙期间城乡居民劳动强度大,可支配时间少,休闲时间相对较短;城乡居民每日休闲时间平均以2-4小时为主。
数据显示,33.6%的受访城镇居民工作日工作时间达9小时以上;有40%的城乡居民在工作日、周末、农忙、农闲时每日休闲时间为2-4小时,而休闲时间7小时以上的城乡居民占比随可支配时间增多而依次提升;退休无业人员由于不受时间限制,休闲时间7小时以上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13.4%。
2-4小时及7小时以上休闲时间的人群占比
从国民休闲行为的区域差异来看,在调研的10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市城镇居民在周末、节假日更喜欢外出休闲,其选择在离家3-10公里范围内进行休闲的人数占比具有绝对优势;长沙、西安、沈阳、武汉4市的农村居民在农闲时喜欢到离家3-10公里范围内进行休闲;沈阳、武汉、长沙、杭州4市退休居民则喜欢远距离休闲。
从休闲内容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市城镇居民在周末、节假日喜欢旅游、消费购物和参与文化类休闲活动,其中,选择消费购物的人数占比在10个城市中具有绝对优势;武汉、长沙、广州、西安4市农村居民农闲时喜欢文化类休闲活动,而沈阳、杭州等市农村居民农闲时更喜欢消费购物;武汉、沈阳、杭州等市退休人员更喜欢旅游和体育健身。
《报告》认为,在政策外力和市场内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休闲需求不断增强、休闲供给发展持续向好。但受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挤占休闲时间、带薪年假休假天数少且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时间不足仍是影响国民休闲需求进一步释放的关键因素;同时,从供给侧来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需错配、公共文化效能低下,也是目前影响国民休闲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如农村地区文化站闲置的现象屡见不鲜,较大程度制约了农村居民休闲质量提升。
因此,应以带薪休假为突破口、以解决供需配错难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出发点,构建提升国民休闲水平的时间保障与空间、内容供给体系,切实提高国民休闲品质。
以下为李雪博士演讲PPT
来源:旅游产业观察
上一篇:新疆17个5A级景区介绍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