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景文旅:提升景区旅游交通需要注意什么?做好八个方面很重要!
旅游景区交通规划是城市与交通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是旅游景区交通发展的总纲。通过科学规划,指导景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改善景区交通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那么,提升景区旅游交通需要注意什么?做好八个方面很重要!
1、完善城市旅游干线交通设施
完善的城市道路网架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分离城市交通与干线旅游交通道路,保障陆路交通的快捷、舒适、安全。完善干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中心城区各主要景区间便捷的功能联系,保障旅游景区的快速可达性。加强旅游交通干线与城市主要道路交通节点的通行能力,优化长距离旅游交通的效能。
2、优化完善与枢纽节点的便捷联系。
通过完善区域间空中及水上旅游交通航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景区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启动建设客运码头,增加客运航线。完善与机场、港口、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之间的快速通道,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游客便捷地进出景区。培育城市远距离、高端旅游客流市场。
3、完善景区内部公交体系。
由于景区内部规模较大,仅仅依靠步行方式,步行距离较长,景区内部公交线路的设置可提高各景点的可达性,为游客游览出行创造舒适、便捷的方式。应提升景区内部公交的服务水平,与市区旅游公交、停车等设施一体化衔接,充分发挥景区公交的优势。
4、建设旅游公交巴士专线。
建立市区、机场、铁路站等与旅游集散中心以及重要景区之间直达的公交专线,逐步减少小汽车作为出入方式的比重,优化游客出入景区的交通结构。
5、注重慢行交通系统,创造舒适、优美的游览环境。
慢行系统通常是景区内部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方式等。对于大部分景区来说,慢行交通是景区内部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是游览景点、放松休闲的主要方式,因此,慢行系统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景区的服务水平。慢行交通系统构建既要能够便捷地联系各个景点,同时,要考虑慢行空间的美感,并在慢行系统中考虑游客的休憩设施。
6、完善景区道路交通网络,增强景区道路的景观性与舒适性。
内外交通衔接紧密,减少游览时走回头路。在道路设计或建设时,充分考虑改善沿途的景观视觉质量、增强景区道路的景观性与舒适性。建立景区之间联系的定点、定时的穿梭巴士系统,为各个景点之间建立便捷的联系,减少游客步行的劳累,逐步完善景区内步行系统。
7、景区停车泊位适度供给,动静态交通一体化考虑。
通过适度供给景区内部的停车泊位,并且考虑景区内部停车和公交系统的一体化换乘,减少景区停车与内部交通的相互干扰,动静态交通协调有序。在换乘中心实行低停车收费,在景点、酒店等景区周边停车设施实行高收费政策,鼓励自驾游的旅客将车辆停放在换乘中心,换乘旅游巴士前往旅游景点。
8、建立集旅游换乘、公交枢纽、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制定一体化政策、措施引导抵达景区集散中心的乘客在集散中心换乘景区专用旅游巴士,并辅以配套的停车政策;此外,通过制定旅游公交一票通乘制度及景区门票一体化政策,同时辅以票价优惠措施,引导游客在集散中心换乘旅游公交,减少等候时间,吸引游客换乘公共交通,缓解私人小汽车交通方式对景区环境的冲击。
结语:景区的旅游交通是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优化提升景区的旅游交通,有助于不断适应不断增长且更加复杂化的旅游需求。
四川晟景文旅(www.sngct.com)围绕景区提升、生态建设、城市更新等三大消费场景下的文旅资源,以资源价值盘活与开发为导向,以“运营前置”的思维,构建起涵盖规划策划、品牌创建、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服务内容的文旅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体系。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