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周边周末游

私家车对PM2.5的贡献到底有多少?

  在雾霾的笼罩下,我国已经有北京、杭州、成都、天津等10个以上的城市,在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而限行标准多以尾号来划分。这些限行政策一直广受争议。   由于目前源解析技术的局限,对PM2.5来源的分类,大多只能到达“机动车”这种大项,还无法解析出更精细的来源。   但我们可以做个估算:   2015年,“国123”对PM2.5的贡献,至少在“国45”的10倍以上,但在北京,前者数量还不到后者的1/3。   估算过程如下:   1.尚未被广泛认识到的“二次反应”   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分为两部分:   1)直接排放出的颗粒物,这部分其实非常少,只占PM2.5的百分之几。   2)“二次反应”后生成的二次颗粒物,这部分才是大头儿,占PM2.5的百分之十几。   对“二次反应”,你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尾气中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不会闲着,而会继续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合反应,最终形成颗粒物。   它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氮氧化物NOx,转化为二次硝酸盐颗粒物,同时催化SO2生成二次硫酸盐颗粒物;   二是碳氢化合物HC,转化为二次有机碳颗粒物。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示意   所以,直接排放出的PM2.5,加上二次反应生成的PM2.5,两者合起来,机动车总体上对PM2.5的贡献就是20-30%。*1   注意的是,这个值,即使在同一城市,也会随着不同年份、季节、取样站点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给出的是个范围。   “二次反应”是很专业的知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官方科普也不够,造成很多老百姓在直观感受上难以相信机动车竟然贡献那么多PM2.5。   说到这里,想起前几天热传的一附图:   然后他得出结论:开车是搞环保,吸进去的是脏空气,排出来的尾气更清洁。   如果当时你还觉得颇有点道理的话,看到这里你应该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了。   他只测了尾气中直接排放出的PM,这确实非常少。而尾气中污染排放的大头儿,并不是直接排放出的颗粒物,而是即将发生二次反应的NOx和HC。   2.小车对PM2.5的贡献有多少?   以现有的源解析技术,我们没办法把PM2.5的来源细分到这个程度。   但我们可以根据排放源做个初步估算。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机动车管理年报2016》,小型载客车(以下简称小车)对PM、NOx、HC的贡献分别占机动车的:5.1%,10.1%,41.3%。   需要注意的是,“二次反应”的过程非常复杂,NOx、HC向二次颗粒物的转化,并非线性关系,不是说乘个系数就能得到二次颗粒物的比例,所以迄今为止还算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值,只能依照上述数据做个大概估算——应该在25%-50%之间。   机动车贡献PM2.5中的小车占比示意图   而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为20-30%,也就是说,小车对PM2.5的贡献,应该在5-15%之间。   这个数字并不高,如果独立出来看的话,在北京PM2.5来源中,大概也就排个第四、第五位吧。   请注意:正如前述,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这只是个非常宽泛的估值。大家期待的更精确的来源比例,还有待于源解析技术的继续发展和探究。   注: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算小车对PM2.5的贡献,用机动车占PM2.5的20+%,乘上小车占机动车PM排放的5.1%,得出小车对PM2.5的贡献只有大概1%!   现在大家也不难看出问题在哪儿。这种算法的错误就在于没有“二次反应”,他算出来的其实只是小车直排对PM2.5的贡献,而完全忽略了更大比例的二次颗粒物。   小车对PM2.5的贡献虽然很低,但也绝不可能低到1%这个程度。   3.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对PM2.5的贡献有多少?   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的污染物排放分担率*2如下:   结合201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北京市不同排放标准车辆的保有量如下:   如果我们把国1、2、3归为一类,把国4、5归为另一类,会发现:在北京,【国123】直接排放的PM是【国45】的66倍多,排放出的NOx是15倍多,HC是近9倍!   如下:   按照这个来进一步估算,【国123】对PM2.5的贡献,至少比【国45】高出10倍以上。   【国123】以其不及【国45】三分之一的数量,却贡献了至少10倍以上的PM2.5。   这种情况下,把这些车辆笼统混在一起,平时按尾号来限行、重污染预警时也按尾号来单双号限行,这公平吗?   有人在讨论时,以私家车为一类,我认为这种分法依然含混。   北京市的机动车里,虽然国4、国5占了近80%,但国3还有12%呢,其它城市可能更多。   而且,国3现有的污染排放分担率并不低,如上图可见,其中PM直排占机动车的27.3%,HC占27.9%,NOx最高,占到42.3%,这是不能被忽视的。   你说把一个开国5标准的车主,和一个开国3标准的车主,按照同一标准限行,仅仅因为两者身份都是“私家车主”?这同样是不公平的。   因此,正如我在过去也多次明确表示的:反对一刀切的限行政策,应该按不同排放标准来划分级别。   话题延伸:   治理雾霾,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科学问题,而是科学问题+管理问题+经济问题。   科学上,我们需要找出PM2.5的来源,而且对来源的划分得越细越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北京的机动车总体上贡献了20-30%的PM2.5,这里面有相当大额比例来自于二次反应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当然,现有的源解析技术还非常有限,有时需要结合源清单进行估算,这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对于治理思路而言,现有结论已经具备了比较确定的方向性指导。   但需要强调的是,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始于科学判断,但不应止于科学判断。   不能说,既然科学都已经认定机动车有20-30%的贡献了,那来个一刀切,削一半,不就少掉10-15%的PM2.5了吗?   这虽然也会有用,但这样的措施,无疑是粗暴的;而这样的政策设计,至少是懒惰的。   当然,精细化的政策设计,会带来成本上升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我们要按不同排放标准来限行,前期肯定要做大量的统计排查、成本与收益核算、具体条款设计等。还会涉及到如何监管的问题:单双号限行当然查起来相对容易,而如果按排量分类的话,稽查成本会大大提升。   难度确实增加了,成本确实上升了,但是否意味着这些代价毫无意义?   参考国外其它城市的分类办法。   比如伦敦,设立了“低排放区域”,只有达到一定排放标准的车辆才能免费进入,超标车进入的话要额外收费。   再比如德国,一些城市,根据汽车排放情况分类,贴上不同颜色的环保贴,不同颜色的车可以进入不同区域,如果高排放的车进入低排放区域,将被处以40欧的罚款。   这些按排量分类限制的方法,一方面更符合大众“谁污染、谁受限”的认知;另一方面还有个好处,就是间接敦促车主更换为低排放的车,安装更高效的过滤设备,总体上降低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而一刀切的限行方法,就没有这个激励作用。反正是按尾号限,大可不必去在乎排放了多少污染,尤其对于很多拥有两辆车的家庭来说,换着开就行了。   另外,对于公共政策而言,还要考虑公众接受度,毕竟你的政策要向公众推行,不应设计太让人反感的方案。   同样的道理,在其它限排政策上也一样。   现在某些治霾措施的简单粗暴,不仅表现在 机动车的 “一刀切”限行上。   前段时间有人说西安某大学对重污染的应急预案,说是为了做好减排工作,在特定时段和某些区域,实行低温供暖。该校学生跟我说,暖气在白天几乎没温度,晚上温热。   这可以说是燃煤版的“一刀切”。   燃煤在冬季采暖期确实是个污染大项,对西安PM2.5的贡献应该在30%以上,但这也应该细分:在我国,散煤只占煤炭消费的10%不到,却贡献了燃煤中50%的大气污染。   想要降低燃煤排放,到底是应该尽可能采用优质燃煤,还是把供暖这样的基础生活保障直接削掉?   还有河北某县,在重霾期间,要求早点摊和饭店停业。   在整个河北的PM2.5来源中,餐饮只占8%,这其中一个县的早点摊和饭店能占多大比例?   这道理应该这么说:一些来自于小摊和饭店的油烟,常年不加过滤地大量排放,虽然对整个城市的PM2.5贡献非常小,但会极大影响周围小范围内的空气状况。近距离居住的居民,被迫承受高出城市平均状态的污染物浓度。本来河北的空气质量就全国倒数,楼下再白天来个早点摊、晚上来个烧烤摊,倒霉催的附近居民,等于一家伙搬到了新德里。   为了这些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治理小摊和饭店的油烟排放当然无可厚非,而且早就应该治理。但你平常置之不理,等到预警时,打着治理雾霾的旗号猛来一波,真不怪人反感你。   现在,政府迫于治霾压力,匆忙上阵了一些措施,有的在收效上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核算,有的在具体的条款上简单粗暴。   因此,来自民间的反馈非常必要。   正如《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中所写:在洛杉矶长达60多年的抗霾史中,如果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普通民众对这项事业的推动。   不过我要声明一点:我上面的所有讨论,前提是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   美国规定的PM2.5浓度日均上限是35μg/m3,日均超过50μg/m3就大惊失色。但在京津冀和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家已经在日均100+μg/m3中泰然处之。   在雾霾笼罩之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健康风险;而任何一种限排政策,最终都会多多少少地给某个群体造成不便,或者付出经济代价。   以北京市为例,机动车总体贡献了20-30%的PM2.5,但其中【国123】的数量只有【国45】的三分之一不到,对PM2.5的贡献却是后者的10倍以上。这种前提下,仅用尾号进行限行是非常粗暴和懒惰的。我们需要对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做出区分,限排应该精细化操作。   公共政策的设计是一门精妙的学问。治理雾霾不仅要立足于科学,同时也需要综合考量成本收益比和公众接受度等方面。不仅对机动车如此,对燃煤、工业等污染来源的其它大项,也是同理。   对PM2.5进行源解析、研究反应过程、找到科学结论,这很难;但更难的是,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寻求一套在成本、效率和群众接受度上,达到三方平衡的公共政策。   *1: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报告与环保部公布的《机动车管理年报2016》等数据综合   *2:《机动车管理年报2016》   (原文发自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大脸撑在小胸”(dlczxx),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李汀授权转载。李汀的个人微博ID:大脸撑在小胸)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