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时代如何塑造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
私家车在我国内地的广泛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的头个十年。这也是学者所称的“轿车导向型社会”。受此驱动,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建造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普通公路,形成分布绵密的路网,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之中。
社会学者、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亚洲与国际研究系助理教授张珺在其所著的《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就指出,“机动车体制重置了城市景观,重新谱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拥有私家车,本身成为中国城市中产阶级一个至关重要的身份符号,也促成了许多方面所关联的权利意识觉醒。
在美国,轿车是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的影视剧作品将因此传递的驾乘私家车,代表自主、自由和流动性的观念散播到全球。这种观念对于中国私家车主显然也形成了很深刻的影响。而在中国,过去的一些年里,轿车尤其是名牌轿车、豪车还可以为驾乘者带来社会声望等方面的提升。
当然,中国私家车开始普及的年代,其实要早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年代。所以,拥有私家车带来出行便利,对于很多工薪阶层的人士而言并不是成立的,交通拥堵的因素之外,还存在很高的养车、停车成本。《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书中也谈到,很多人在购买私家车之前,幻想过开车的乐趣,但心愿实现后,发现“开车实际上是一种令人疲惫的劳动”。毫无疑问,近年来随着网约车时代的到来,驾乘私家车的乐趣对于很多人来说进一步消散了。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书中回溯了私家车开始普及的年代,车企、经销商纷纷组织的自驾游车队活动;以及21世纪初以来,中国各地城乡越来越普遍出现的迎亲私家车队现象。这些活动、现象具有很强的示范意味,“轿车是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象征,社会地位向上流动是中产阶级强烈认同的一种价值观”。
书中讨论了中产阶级家庭拥有私家车以后带来的变化。私家车当然意味着持续的用车开销,但也扩展了中产家庭居住的可选范围,从而使得容纳三代人共同生活变得更为可能。在购车考虑时,一些家庭因此选用了可乘坐六人、七人的商务车。当然,这也使得春节等节日返回老家,对于有车家庭的中产阶级人士而言变成了一个需要更为疲惫的行程。
这本书也深入讨论了21世纪初广州等地的汽车销售行业。这个行业在迎来更为景气的销售的同时,也因车企不断发展汽车金融等有助于增强车企支配优势的举措,而被压缩了经营利润。所以,该行业其实在最近20年里都处于一个流动性很高的状态。
如前述,私家车成为广州等中国城市中产阶级居民趋同的安家配置以后,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停车难。很多小区缺乏足够的停车位,这也影响了小区房价。而新建小区虽然增加了停车位配置,但车位售价高就构成了一个问题,而房企和物业持有车位面向业主、租客以及小区以外车主出租,则直接引发了房企、物业与业主的激烈矛盾。这一过程中,“中产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作为消费者和公民感到既强大又脆弱”。
书名:《驶向现代性:私家车与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
作者:张珺
译者:席煦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3月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