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出行攻略

易车研究院发布上下班通勤洞察报告(2024版):未来十年多数车企或被温水煮青蛙

     2023年,有车家庭的通勤用户有51.66%开私家车,但疫情后加速减少显著,该迹象会如何影响与重塑中国车市?   2023年,中国新车市场的增换购占比超70%,由于研究存量车市对车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再加上下班仍是目前中国用户的主要购车诉求,本报告从有车家庭的上下班通勤切入,探究存量车市的机遇和挑战,助力车企趋利避害;   易车研究院调研发现,2023年,中国有车家庭的主要通勤方式仍是开私家车上下班,占比高达51.66%,遥遥领先于地铁、电瓶车与公交,后三者占比分别为13.26%、11.50%和8.38%。从纵向看,有车家庭开私家车上下班占通勤的比例,呈现加速下滑的走势,2018-2019年,从53.13%小幅跌至51.78%,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占比大幅反弹至63.25%,2021-2022年,防疫防控常态化,占比持续回落,2023年,疫情封控突然彻底放开,占比快速下滑至51.66%,并低于2019年的水平;   2024-2030年,有车家庭的通勤用户开私家车的占比会不会持续大幅下滑?甚至跌破30%?哪种通勤方式会强势抢占私家车份额?同时,哪些新用车场景会强势崛起,甚至替代上下班,成为有车家庭或存量用户的新主流购车诉求?      有车家庭经常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用户,以油腻大叔为主,他们更注重便捷、自由与舒适,也能承担起较高的用车成本   在有车家庭,谁经常开车上下班?易车研究院调研发现,2023年,有车家庭经常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男性占比高达75.57%,平均年龄37.51周岁,合二为一,正是油腻大叔!在中国,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叔,绝对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早起来,不少大叔先是开车送孩子去上学,接着护送爱妻去上班,最后才轮到自己,该现象在清一色限行限购的北上广深更为普遍。与其说大叔开的是车,不如说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   经常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用户,更注重便捷、自由与舒适:坐地铁往往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开车基本可以实现点对点,对于有家有室的大叔而言,直达等便捷性特别重要,尽量别折腾家人;一上地铁,我们就能听到禁止吸烟、严禁喧哗等温馨提示,开私家车上下班就自由多了,在半路可以降点车窗、想点工作、回忆下初恋,不知不觉一根“小快乐”就没了,如意犹未尽,还可以再来根;无论坐公交还是坐地铁,在上下班时间段,免不了会拥挤,尤其是大夏天,拥挤的车厢总会有些尴尬,开私家车上下班,可能路面会很拥挤,但车内舒适多了;   开私家车上下班也有不少缺点,首先是耗时长,2023年全国每天平均耗时54.6分钟,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高达一两个小时,其次是成本高,光油钱,2023年全国每天开车上下班平均花费21.28元,北上广深至少四五十元,会让不少青年用户望而却步,更有可能乘坐地铁;   大叔用户是车企努力夯实通勤车市的根基。      坐地铁凸显准点、便捷与便宜,直击开车的不准时、高成本等软肋,地铁正在重新定义青年用户的“第一通勤方式”   2023年,解封后,有车家庭经常坐地铁上下班的比例由2022年10.04%飙升至13.26%,虽然离私家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已跃居第二位置;   有车家庭经常坐地铁上下班的女性偏多,2023年占比58.82%,与男性主导的开车通勤差异显著;整体年龄34.54周岁,比开车用户年轻;每天成本11.72元,仅是开车的二分之一。坐地铁上下班还有准点、便捷、便宜等诸多优点;   2023年,有车家庭坐地铁上下班每天耗时1小时20分钟,这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地铁存在两头或步行或骑车之最后一公里难题,其次青年的居住地与上班地往往更远,再次地铁主要在大城市,通勤时间原本就长,开私家车每天更得1.5~2小时;   近几年,随着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和武汉、杭州、重庆、西安、成都、苏州、东莞、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等加速普及地铁通勤,潜移默化中已对通勤车市形成一定侵蚀。未来的侵蚀力度只会进一步强化,2024-2030年,地铁等轨道交通不仅会加速扩大运营里程,而且会向低级别城市渗透。期间,地铁除了会重新定义青年用户的“第一通勤方式”,也会强势挑战私家车的第一位置。      滴滴出行等平台,如能借助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提升网约车的价格竞争力,有重新定义女青年“第一通勤方式”的潜质   2023年,有车家庭通勤用户经常坐网约车/出租车上下班的占比,由3.01%升至4.14%。网约车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分布,都明显高于有车家庭的整体通勤水平;   对比开私家车上下班,乘坐网约车/出租车除了不能随意抽烟,同样有便捷、舒适等优点,还有下车后直接走人,不用考虑停车、养车等独特优势。北上广深不少大城市的写字楼的一天停车费,少则五六十元,多则上百元,天天坐网约车上下班,可能都用不着这么高的费用……诸多特征让网约车/出租车对女性通勤人员更加友好。2023年,有车家庭的女性通勤选择网约车/出租车的比例高达61.18%,平均年龄仅有32.22周岁,两者合二为一,就是典型的女青年;   有车家庭乘坐网约车/出租车上下班的每天成本为25.82元,虽然高于私家车,但结合养车、停车等统筹考虑,坐网约车的综合成本其实低于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的明显短板在时长,由于存在叫车、等车等情况,每天平均接近一个小时。截至2024年初,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出租车市场已完成了全面普及,由于新能源产品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滴滴出行如能基于新能源汽车全面优化价格体系,不仅会持续侵蚀开车上下班的通勤份额,而且有可能重新定义女青年的“第一通勤方式”。      电瓶车凸显便捷、便宜与自由,直击开车上下班的易堵车、高成本等软肋,是有车家庭“一大一小”标配的大替补   2023年,与网约车/出租车类似,在有车家庭的通勤用户中,女性骑电瓶车占比也很高,2023年占比61.81%。但前者以女青年为主,后者以姐姐为主,骑电瓶车的整体年龄37.48周岁。对比开车上下班,骑电瓶车有便捷、便宜、自由、环保、准点等诸多优势,2023年,每天平均成本仅3.81元;   电瓶车的显著缺点是出行半径短和季节波动大,尤其是冬天,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很有可能骑不到1个小时,还有舒适性差、安全性低等缺点。综合分析,电瓶车核心场景在短途用车,对代步型电动汽车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有车家庭的女性更多考虑经济性因素,春天、夏天、秋天可以选择骑电瓶车上下班,冬天可以考虑坐网约车,积极构建3+1的日常通勤模式。在节假日的非通勤场景,家庭出行可考虑以男性经常开的私家车为主,潜移默化中助推大节能车发展;   过去十多年,不少中国人的上下班通勤方式,逐步由骑电瓶车升级到了开私家车,接下来不排除“逆行”的可能,电瓶车将成为有车家庭“一大一小”标配的超级大替补,尤其是存在10公里以内的短途通勤需求的有车家庭用户。理论上,蔚来、小鹏、理想、极氪、哪吒、零跑、欧拉、智己、昊铂等一堆新能源车企或品牌,只要坚持纯电路线,就有必要权衡电瓶车方案,存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较大概率。      在有车家庭的通勤方式中,除了开私家车,坐公交的占比也遭遇了挤压   2010年之前,在北上广深等中国大城市,公交绝对是主要通勤工具。近十五六年,随着私家车、地铁等新通勤方式的快速普及,有车家庭的公交通勤占比大幅降低,即便近几年,北京等不少城市为鼓励公共出行,在重点路段设立了公交专用道,也无法有效扭转公交占比的下滑趋势。2018-2019年有车家庭公交通勤占比由11.05%下滑至10.16%,疫情三年则是断崖式下滑,疫情结束的2023年虽有反弹,但仅有8.38%,大幅低于2019年的水平。2023年北京顺应趋势,取消了部分公交专用道;   2023年,公交车的核心卖点仅便宜相对突出,每天坐公交上下班的平均通勤成本6.41元,但对比电瓶车,公交的便宜并不突出,在短途通勤场景,容易遭遇电瓶车的挤压,另外,准时不如地铁,舒适不如私家车,在中途、长途通勤场景,容易遭地铁、私家车等挤压;   在公交通勤萎缩之际,受益最大的未必是私家车。      步行上下班凸显健身、便捷与环保,属于典型的“绿色出行”,能为车企创造出更多自驾游等非上下班用车场景的新机遇   随着城市规模、通勤半径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效率的不断提升,步行上下班占比快速被边缘化,2023年,有车家庭的步行通勤占比不及3%;   有车家庭经常步行上下班的用户非常有特色:男性绝对为主,2023年占比78.69%;年龄偏大,整体近40周岁;每天平均时长30分钟,远低于地铁、公交、私家车、网约车等通勤时长;每天成本仅有0.98元,不及一瓶矿泉水的售价,远低于主流通勤方式的成本;   有车家庭通勤用户选择步行上下班的主要因素有健身、便捷和环保,对比地铁、公交、私家车等主流通勤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属于典型的“绿色出行”,理应得到更多鼓励和支持。构建以步行为主的“绿色出行”体系,首先要缩短上班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这与当下不少城市流行的居住区、商业化等功能模块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有些冲突,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围绕上班地构建起集工作、居住、教育、娱乐、医疗等生态型建设理念,倒反是不谋而合;   步行通勤很少会危及私家车,倒有可能为车企创造出自驾游等更多非上下班用车场景的新机遇。      近十年,地铁的加速普及,和网约车与电瓶车的不断渗透,对有车家庭开私家车上下班的挤压愈发显著   2000年中国内地仅有四个城市开通地铁,运营里程只有127公里,地铁绝对是边缘化的通勤工具,哪怕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是以坐公交上下班为主。2010年中国内陆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升至12个,运营里程升至1418公里,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城市开始进入地铁时代。2020年中国内陆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飙升至44个,运营里程飙升至7655公里,2023年城市数量进一步升至55个,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继北上广深后,武汉、杭州、南京、西安等多数大城市,都进入了地铁时代;   坐地铁具有准点、便捷与便宜等诸多优势,直击私家车不便宜、不准时等软肋,非常适合数量庞大的上下班通勤用户。2023年,在北上广深之四大一线城市的有车家庭的通勤排序中,地铁占比突破30%,直逼私家车,在无车家庭通勤排序中,地铁占比早已遥遥领先。新一线和二线的有车家庭的地铁通勤占比分别为15%、10%,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除了地铁,不断渗透的网约车、电瓶车等其它通勤方式,也在不同程度挤压私家车的空间。      未来十年,更多大城市将全面进入地铁主导的新通勤时代,大概率会持续强势挤压开私家车上下班的生存空间   近十年,地铁等轨道通勤对私家车的挤压仅是开始,且局限于北上广深等少数大城市,未来十年,才是真正的强势、全面冲击;   目前,主要大城市至2035年的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都非常激进:2022年8月,北京正式批复《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上海地铁规划2035年轨道总线路要达到1642km,其中地铁线路长1055km;广州构建了高速地铁、快速地铁、普速地铁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规模达到53条,2029公里,与上一轮规划对比,新增30条、1004公里线路……   对比2023年的运营里程,2035年中国大城市的地铁等轨道建设的目标普遍增长两三倍,重点在市区的精细化布局与向郊区的加速拓展,届时TOP20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会整体高于2023年北京、上海的水平,中国多数大城市将实现以地铁为主的通勤格局;   如广大车企依旧陶醉于窝里斗,未来十年很有可能被温水煮青蛙。      女性与青年两大群体,快速成为地铁、电瓶车等挤压私家车通勤空间的核心突破口   截至2023年,中国有车家庭仍有70%的拥车数量仅有一辆,再加男性往往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使得有车家庭开私家车上下班主要是男性,2023年占比高达75.57%。地铁等通勤方式的快速崛起,主要受益于对成本、准点等更敏感的青年、女性用户。2023年,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女性占比近60%,35岁以内的青年占比近70%;   有长距离通勤需求和时间敏感的青年、女性,更有可能选择地铁;有短途通勤需求的和成本敏感的,更有可能选择电瓶车,甚至步行;有同等距离通勤需求的,如成本敏感,可能选择公交车,如便捷敏感,可能选择网约车……目前,针对开私家车上下班,已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替换选择;   随着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现象的越来越盛行,和青年、女性越来越集中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对开私家车上下班的侵蚀越来越严重,再加中国车市的销量重心越来越集中大城市,车企亟需思考与破解如何更好满足青年、女性两大群体的通勤需求。      未来十年,面临地铁等的强势挤压,车企不仅要挖掘通勤潜力 ,更要拓展非上下班场景,避免被温水煮青蛙   目前,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已全面进入地铁主导的时代,未来十年,多数省会与副省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的里程,都将超过目前北上广深的水平。如顺利推进,地铁将全面主导中国内陆大城市的日常通勤,期间如车企的战略重心仍聚焦当下的通勤场景,多数车企将遭遇剧烈冲击;   地铁等新通勤方式的快速崛起,主要受益于青年、女性等群体,因为私家车的高成本、不准时等对上述群体非常不友好。车企大力发展低使用成本的小电动,哪怕燃油版的K型车,甚至投放电瓶车,都是迫在眉睫需要思考与布局的;   除努力挖掘日常通勤的增长空间,车企也得积极布局非通勤场景,针对全职太太、退休人员、家庭出游等用户的非上下班用车需求,积极投放适合代步的小电动与电瓶车,适合自驾游的大节能车等产品。除此之外,广大车企更得团结协作,积极携手与相关部门沟通扩大停车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挖掘私家车的增长潜力。交通部、住建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更得心领神会,积极履行好自身职责;   未来,车企最大的竞品不是自己,而是地铁等新通勤方式,但目前多数车企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该风险,仍旧陶醉于价格战等,继续这样下去,未来十年,多数车企将被温水煮青蛙!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