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自驾游路线库

资源变资产 青山变金山

  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网红旅游打卡地,一片片农田长出绿色农产品,一个个村庄吃上生态饭……这是记者随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采访在浙江看到的情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浙江十余年久久为功,乡村产业坚守绿色底色,强化市场化思维、机制性探索,一幕幕故事生动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老矿山焕发新生机   山峦苍翠,竹海绵延,来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矿山遗址公园,黑漆漆的石灰窑口已经长满绿草,来这里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很难想到,眼前这个清幽山谷竟是余村人掘出第一桶金的“挖矿宝地”。   “以前这里是矿山,卖的是矿石;如今成了景区,卖的是风景。”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道出了余村的变迁。   余村三面环山,农田只有38公顷,却拥有400公顷富含石灰石的山。靠山吃山,1977年村里开出第一个石灰矿,后来发展到3个矿场,还办起了水泥厂,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余村摇身一变,成了年集体收入300多万元的富裕村。   不光余村如此,上世纪90年代,安吉县兴起了“采石经济”,一下子冒出了243家矿山企业。   钱袋子鼓了,余村人却高兴不起来——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河水污染。“老百姓、村集体富了,可代价太大了,绿水青山全没了。”鲍新民说。   余村人痛下决心关停矿厂,村集体收入一下降到了20多万元,很多村民失去就业机会,只好外出讨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余村华丽转身:对停采废弃的3个矿山,先后进行了修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对土地、矿山、竹林等集体资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成立了“两山”旅游公司。一个个项目建设,让山林绿了,也让工业遗址焕发新的生机。水泥厂旧址,复垦复绿后变为了五彩田园;冷水洞矿山遗址,原汁原味变身矿山遗址公园……   不卖石头卖风景。村民潘春林创办了村里第一家民宿——春林山庄,节假日山庄都能住满,工作日入住率也有六七成,“现在看来,转行真是转对了。”   有了好山好水好空气,去年余村的游客达90多万人次,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年人均收入近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521万元。   “最近又有人看上了矿山遗址和竹林,准备过来打造夜景旅游项目呢!”鲍新民兴奋地说。   小地块连片成农场,综合整治打开新空间   “这里以前都是荒地,没想到还真让我挖出了‘金子’!”在余姚市梁弄镇东溪村,东篱家庭农场负责人孙国权正忙着采收灵芝。   2012年,孙国权回乡创业,“当时耕地少、地块碎,荒地排灌措施跟不上,每逢下雨都揪着心。”   梁弄镇推行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高耕地质量和连片度,加强道路、灌溉设施和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孙国权搭上了这趟“快车”,投入资金改善地力,“施有机肥,用上以草治草技术,今年蓝莓亩产比去年高出了两成!”   土地集中连片,规模效益大幅提升。“我流转了170多亩土地,主要种樱桃、蓝莓、桑葚等水果,还建起了两个灵芝、桑黄种植大棚,一年有五六十万元收入!”孙国权兴奋地说。   一子落满盘活。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科长范森升说,土地整理破解了区域土地利用碎片化、无序化和低效化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梁弄镇对土地化零为整,统一规划,建成了40余个水果采摘基地,去年吸引采摘游客50万人次,帮助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浙江陆域面积不算大,如何拓展发展空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黄志平介绍,全省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力争实现“空间重构、山河重整、乡村重生”。两年多来,整治区域面积114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9.61万亩,复垦农村建设用地2.91万亩。   乡村产业出路在哪里?杭州西湖区双浦镇绿色转型谋发展。2016年底,镇里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清理违规项目,修复污染的土地、河流。种粮大户周武群成立家庭农场,500亩水田“长”出一幅“鱼戏莲叶图”:“稻田画以农田为画布,水稻为颜料,无人机拍出的照片特别漂亮。”   绿色发展,让周武群的彩稻田有了新活力:“现在农田成了景区,天天有人来看。”最近,他又打算在田边搭个观景台,“这样游客观赏稻田画会更方便!”   青山绿水成绿色银行,农民端上新饭碗   一曲溪流一曲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57岁的曹国华停船靠岸,又送一拨客人上了岸。   曹国华从小生活在西溪村,提起以前的日子总会叹气:“上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搞养殖,污水直排,清澈见底的湖水变黑变臭。”   2003年,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外迁农居,封闭整治。经过科学修复和精心保护,好生态回来了。与10多年前相比,西溪湿地的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Ⅱ类,水生植物增加了475种,鸟类增加了112种。   西溪湿地将区域内的原住民“请”回来,安排了导游、观光车驾驶员等服务岗位。“没想到划船成了吃饭的手艺!”曹国华成了摇橹船队负责人,一年收入5万多元,还有“五险一金”。   村里成立了西溪经济合作社,村民变成了股民。一年下来,他还能从合作社分红2万多元。周末,曹国华也闲不下来,他当起了“渔夫之旅”的导游,划船带着游客到村里的菜园,采摘时令蔬菜。   绿水能生财,青山也能生金。林木葱茏,青山环抱,在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的竹山茶海里,藏着湖州慧心谷绿奢度假村。   度假村创始人李耀强介绍,项目占地300亩。按照依山就势、点状布局、垂直开发的“坡地村镇”政策,项目得以顺利落地——通过采用低密度、点状供地方式,建设用地面积降到了11亩,茶园、竹林等以租赁形式使用,“一举两得,既降低了建设成本,也节省了用地指标。”   竹林里“长”出来的项目,更注意保护生态。“好生态是卖点,必须保留原有的特色,房屋依势而建,采用架空、木结构拼装而成,现在山水、竹林、村舍真的融为了一体。”李耀强说。   “5年前村里没有一家农家乐,现在开办了50多家。”妙西镇妙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长林说,在度假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当上老板,土特产成了抢手货。“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就卖出了8000多块钱的土鸡蛋!”农民冯爱英乐呵呵地说。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农旅融合带来新机遇。“在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将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山坡地作为城镇、农村、旅游观光以及绿色产业建设用地,减少各类建设对平原优质耕地的占用。”黄志平说,经过探索与实践,“坡地村镇”政策已由单一的土地利用创新,转变成建设美丽乡村和培育美丽经济的助推器,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在浙江乡村落地。黄志平说:“要继续创新机制,不仅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还要努力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