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经典/主题线路

持续保护让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

  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   从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资源濒临枯竭到“鱼翔浅底”;从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到种群不断扩大;从面积持续缩小被担忧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到水位十多年连涨大湖王者归来,青海湖实现了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见证了青藏高原生态改善和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生态·生活   清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碧波荡漾,一道泛着红晕的光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徐徐“跳出”。   此时的青海湖畔,游客们正沿着湖岸线,寻找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湖面波浪起伏,赤麻鸭、棕头鸥等鸟类在半空中不停地翱翔、欢叫……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码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整齐的浮箱上漫步,不时有水鸟掠过,成群的小湟鱼密集排列着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畅游……   “这儿很美,特别安静,让人的心也很安静。”来自安徽宣城的年轻游客王宣说,“感觉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得特别好,水特别清,听说这里的水是咸的,很想尝一尝……”   说着,王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很享受的样子。看着蔚蓝色的湖水,她意犹未尽地说:“真的特别美,跟明信片上的一模一样。”   正午时分,高原的阳光慷慨地播撒着温暖,衣着鲜艳的游客们各种摆拍,不少游客坐在防浪墙上,晒着太阳、看着湖水小憩。来自上海的两名老年游客告诉记者,这里空气特别清新,蓝天白云,非常美!不虚此行!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青海湖旅游控股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曾建宇介绍说,国庆长假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不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比去年同期都有增长,比今年“五一”小长假更是大幅回升,并且呈现出人均消费略有上升的喜人态势。   守着好山好水好风光,环湖周边的牧民群众也从青海湖收获了好日子。   万玛东主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村民,他在青海湖南岸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共有27间客房,2019年,他家的旅游收入近20万元。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他收入不菲,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进进出出忙碌的他,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莫热村老支书才群告诉记者,靠着美丽的青海湖,村上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以前住土房、瓦房,现在住进了楼房,开起了家庭宾馆。   “2019年莫热村人均纯收入17740元,在环湖四个乡镇村庄中最高。”江西沟镇镇长叶太加说。   挑战·行动   青海湖横跨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湖岸线360公里。这片独特的水域成为青藏高原上宝贵的物种基因库,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然而,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曾出现严重退化。青海湖裸鲤资源濒临枯竭,周边草地沙化退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湖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体面积持续缩小,外界一度担忧青海湖会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措施和项目持续实施:   ——1975年建立青海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首个;   ——199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青海湖鸟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2019年6月,青海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共同启动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将青海湖全面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存续,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孙伟介绍,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显示,9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88.81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又增大59.51平方公里。   他说,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和青海省各项生态项目的实施,青海湖流域降水偏多,蒸发量减小,青海湖水体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水位持续上升,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青海湖生态好转表现为“三增、三减”:湿地面积持续增大,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减少7736公顷。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等迎来河水暴涨期,湟鱼逆流而上,开始洄游之旅。   青海湖裸鲤,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类,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至关重要。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曾经的大面积捕捞使裸鲤资源一度锐减。1980年,青海省开始对裸鲤限制捕捞。2003年起,全面实施封湖育鱼,实行零捕捞。之后又成立裸鲤救护中心,研究裸鲤人工繁殖,使裸鲤得以有效保护。”   目前,已陆续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裸鲤鱼苗1.3亿多尾,到2019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历史最低值2002年的2592吨增长了三十多倍。   “如今,青海湖已成为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越冬地,不断转好的生态让众多候鸟在青海湖筑巢安家。”何玉邦说。   “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这片湖泊已成为特有物种分布区的交汇处,成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说。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野外进行监测(2019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乘坐了约2小时的监测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和其他几位监测人员爬上青海湖海心山,监测岛上的植被生长情况。   “每月一次例行环湖巡查,每年一次青海湖生态资源本底调查。今年雨量比较充沛,青海湖优势草种产量增加,我们的保护工作也更有干劲了。”孙建青说。   契机·希望   57岁的吴永林是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站长,2003年来,他专心做了一件事——普氏原羚监测、救护以及人工驯养繁殖。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历史上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如今仅存于青海湖地区,成为青海湖旗舰物种,得到系统保护。   秋风吹过,半米高的牧草轻轻摇曳,生性胆小的小羊在草丛间嬉戏奔跑。“依依,东东”随着吴永林的呼唤声,几只被吴永林像孩子一样喂大的普氏原羚向他跑来,围着他跳跃着。他曾亲自为4只难产的母羊接生,多年的陪伴养护让这些野生动物与他十分亲近。   “以前我们的保护站在青海湖北岸,由于水位上涨被淹没了,不得不迁地保护,来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吴永林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繁殖季,又有15只小羊出生,普氏原羚家族在不断壮大。   如今,在环湖草原上,共有14个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从不足300只增长到2700多只。   作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取得平衡,当地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和努力。   为保护生态,青海湖鸟岛和沙岛两个景区先后关闭。在沙岛,过去的景区栈道、观景平台等46处旅游设施已被全部拆除,黄沙之上已长出绿色植被。   而鸟岛,则仅保留了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今年夏季记者曾乘车上岛采访,鸬鹚岛上一片寂静,成群的鸬鹚、棕头鸥筑巢栖息,这里真正成了鸟的天堂。   青海省在上半年发布相关规划,正式提出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青海省主要负责人表示,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青海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动青海湖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皇冠上的明珠,正如我心目中的青海湖最美的模样。希望国家公园建设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何玉邦说。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