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周边周末游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1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代杜甫诗歌,所以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三、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学生齐读诗歌   品味诗歌,体会情感;教师正音。(省xing)   (四)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赏析诗歌   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解释“诗眼”的含义)   怨恨。   提问:虽然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呢?   不是。   提问:那写的是什么?   写景。   提问: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写了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的壮阔景象。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小组讨论1: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参考回答:不同意。其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提问:颔联对仗很工整,它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十分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表明昭君难以回到家乡。“朔漠”对“黄昏”,无边的大漠和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连在一起,显得十分空旷凄清!   “朔漠”是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无边的大漠与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连在一起,着重突出了大漠的空旷凄清。无边的大漠与小小的青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孤独凄凉的氛围。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小组讨论2: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1、民族观念的局限,“贵华夏贱夷狄”。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2、华夏纲常伦理观与匈奴的婚姻习俗相悖,“一女不侍二夫”。昭君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3、个人情感无所寄托,回国无望。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昭君先后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死后,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在多次改嫁与回乡无望的绝望的双重打击之下,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提问:昭君的悲剧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请学生复述典故)   王昭君因为不愿意收买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把昭君的画像丑化,导致昭君没有被汉皇帝选中,冷落深宫。   提问:昭君的悲剧真的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PPT展示王安石的《明妃曲》)   不是。   对于昭君悲剧的制造者,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根本上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提问: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那她对元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了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小组讨论3: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呢?(展示杜甫个人经历)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   (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七)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八)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运用鉴赏咏史诗的三个步骤自学《咏怀古迹(其一)》。   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听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六、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怨恨杜甫   悲昭君以自悲钟文婷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内语文教学法   教具器材   朗读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xx,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学生自由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五、(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业(学以致用):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引出杜甫的诗篇。   【设计思路】由学生对昭君的平面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二)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设计思路】写作背景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快速过去,因为前两篇均有相关介绍。   (三)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设计意图】《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诗歌按题材分类的一种,这是需要学生明白的知识点,若以后遇到类似特点的诗歌,可以进行知识迁移,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古诗词教学中要尽量将知识点讲得通透点,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真谛。   (四)文本朗读节奏划分   1.学生齐读文本,教师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2.展示节奏划分后的文本: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全班再次齐读。   【设计思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七言律诗,律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美是通过诵读体现出来的,这是让学生齐读的原因之一;另外学生在诗歌诵读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在诗歌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立足文本,细读文本   1.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也是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利于文本讲解。   2.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分别鉴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小组内部讨论,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小组作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思路】按联来鉴赏,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以及小组间的评价对诗歌的理解会容易些,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借用之前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课堂上实践,老师要观察各小组的表现,可适当参与。   参考:   第一联,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第二联,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月夜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空”字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诗眼:“怨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设计意图】主要落脚于咏怀诗的特点之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再次证明诗言志的艺术特色,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问题并不是很难。   七、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设计思路】熟读成诵是经典诗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诗学完后,理应总结一下,对杜诗的认知会进一步深入。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12-23   咏怀古迹其三07-28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10-09   咏怀古迹其三注释及译文06-16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03-18   咏怀古迹其三带拼音版06-01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08-17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09-22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