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周边周末游

疫情破局:文旅“寒冬”抱团取暖 实现自我超越和共生

  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方永磊 实习记者王红霞)  2020开年至今,冬夏两个旅游旺季外加清明五一双节,均撞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各景点纷纷关门,全国旅游业停摆,多项文化活动接连取消,转眼大半年已过,文旅行业已成疫情影响下的“重灾区”,元气大伤。   风雨过后,彩虹方现。疫情之下,深受冲击的文旅产业该如何破局?   随着复工潮的开启,“互联网+旅游”风口已显,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打卡地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对旅游环境的深度融入等体验需求愈加凸显。疫情困局如何破解,在国内文旅产业新业态形势下,如何快速修复元气,重新起航,成为各地文旅政企关注的热点话题。   “深度体验”需求挖掘加“场景浸润”燃点打造   开启领跑模式   在刚刚结束的“2020正和岛(江西)创变者年会暨第八届正和岛岛邻大会”上,早在2016年就已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九江市的三位副市长亲自到场,为三地市的文旅产业破局之路招商引资。   深圳东方小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曾惟靖代表文旅企业表达地方文旅抱团破局建议,并期待政府抛出橄榄枝,“文旅产业已经从原来的走马观花,到旅游景点拍照,发展到深度体验,现在叫不体验不文旅”,而要想让文旅企业安心做到“深度体验”这四个字,除了“好山好水好故事”,更重要的还要有“好政府”,知道该引进、扶持和孵化那些具备文旅需求潜力和消费燃点的良性种子项目,开启领跑模式,从而带动当地其他附属产业发展。   行知探索体验研究院院长金豆豆分享自己的文旅模式破局经验,“我们是做体育赛事的,我们有商界平台赛事,有从南极到各大城市的路跑赛事,有长达400公里的越野赛,还有骑行,都是我们的IP矩阵,但是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称之为是体验经济2.0时代的引领者。其实我们现在的业务已经在向文旅体验目的地去发展,同时在城市里面,也为我们高净值人群去做服务……每个人通过我们的平台和活动,做文化体验、自然体验、运动体验,把在社会当中偏离的这种自我找回来,改变原本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聚集到我们的场景中来,通过创新改变场景中的发展方式,然后再创造更为难忘的体验。形成共同的需求和价值观认同后,很多共生合作伙伴通过共同体验和传播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在个人发展和目的地发展当中的基本良性循环模式。”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军岷,作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借助祖传的铜雕艺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水乳交融,突出作品技艺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显著的民间风格,潜心于创新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当代铜艺,在与父亲一起研究熔铜艺术的同时,开发新的民用产品,比如浴室里的铜盆、铜餐具、房间的铜装饰等等,要让具有古老传统的铜制品重新走进千家万户。“我实际上是一个工匠,我30年前大学毕业开始做这行时,工匠还是非常卑微的行业,没有人关注。现在的工匠好像很吃香,非常被认可。我觉得这是时代赋予的,随着国家提出文化自信,人们开始关注传统物品的内涵了,才会关注制作这些物品的匠人……这对于非遗行业来说是绝大的利好,文旅热潮的机遇和风口到了,那就是消费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成为一种主流、时尚的事件。而铜器作为有历史、有文化价值的材料,就体现出它独特的可贵之处。”   深圳市名家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董事长、北京大话神游光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经时,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利用灯光盘活夜间旅游经济的。“设计模式是科研引领、科普体验、科幻传播,一是城市主题光影秀,就是目前的灯光工程;二是水上光影秀,现在各个城市大部分都有;三是特色观光游船,5G等多项高新技术叠加在一起形成夜游体验;四是高科技有轨观光电车,跟游船的项目类似;五是魔法森林/主题光影乐园;六是大型无人机秀;七是夜间演艺和大力互动产品。作为一家创意、设计、投资、运营一体化的公司,基本业务合作模式是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共赢。”   人文历史底蕴厚积薄发  推动传统IP现代转化   传统和现代是当下很多旅游景区的一体两面,也是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古城的文化特色和旅游优势:长城、关隘门楼、古城墙、运河、皇家园林、氏族大院等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积淀深厚,但现代化元素创意转化不足,与现代生活衔接的一面展现太少。   “互联网+旅游”风口已显。在积极转型宣传和网络推广方面,600年后重新大火的文旅“网红”故宫便是成功典范。除了积极开发一系列兼具实用功能和生活美感、贴近民生、紧扣热点IP的爆款产品,让传统文化实现IP化、让IP实现人格化,成功实现当代转化和创新传播之外,故宫还在疫情之下的清明节假期,再次出奇招,首次开启线上“云进宫”模式,通过开直播的贴心服务,再次掀起了一场故宫赏春热潮。   全国各地的同类传统IP,也应积极效法故宫,尽快找到自身的独特优势,融入现代美学创意,借助新科技手段,实现与现代生活习惯或场景的有机融合,把文旅古城或景区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充满创新活力的呈现方式相结合,进一步产品化、场景化展现,占据“社交化中心”。比如文化底蕴深厚的,可以吸引画家入驻,绘制民俗传说文化墙、制作民俗特色手工艺品,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快速传播;对于自然环境优质的,可以举办“酷跑”等赛事,或者民宿体验活动,通过分享亲身体验网络打分和线下实景消费的特色物品奖励,吸引人气,打造专属于自己的IP文旅名片等等,不一而足。   “当下应该是两种文化态势交融的时期: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自信会让我们重新来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直接拿过来就推广,而是需要新的展示方式和呈现方式;第二方面,是次元文化,也叫新生代的文化,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代人,在一个相对富裕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人基础上的,他们需求更多的是个性文化,文化多元,他追求的是个体发展,就是文化要回归到个体身上来呈现,或称之为个体觉醒,所以中国的文化要发展,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要复兴,另一方面是符合个性发展的次元文化要有发展机会,这一点目前融合得还是不太好,需要继续努力。”正和岛执行总裁、天津金融投资商会副会长史船说。   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打造持久体验点是破局关键   “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6.5万亿元,平均一天178亿元,每停滞一天,就是这样的损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用数字将疫情期间文旅行业的损失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4月份曾就“疫情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振北京文化和旅游消费”发表演讲,指出消费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压舱石”,研究如何在需求侧“短期刺激提振、中期改革升级、长期自我循环”,是破解首都文旅疫情困局的关键。   他指出,内需亟需提振的要求,叠加疫情全球化甚至常态化的预期,以及消费者未来的行为模式变化,旅游业当前的需求指向很明显:要瞄准内需、发力“强文化、强内容、强功能、强体验”的新型旅游。当前的旅游不应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览观光,应是辅助实现人生功能和价值的旅游。比如基于家庭需求的亲子游逐渐成为家庭消费刚需,基于休闲放松需求的休闲游、度假游,基于内容创新的文化体验游、研学游,基于健康需求的康养游、冰雪游等功能旅游需求将会日益旺盛,打造持久体验点是文旅产业破局关键。   全域旅游乡村大有可为  规划任重道远政策扶持是重点   目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倡导的全域旅游已经开始破题,示范区以县级单位为基本单元,不仅要求旅游产品丰富,还要求高质量:要对标高质量发展,开发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也是对城市和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软实力的挑战。   正和岛执行总裁、天津金融投资商会副会长史船就“疫情全球化背景下文旅产业如何破局”的议题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正和岛有10%的岛亲,大约700家企业涉足文旅行业。应该说中国的文旅产业是一个大变局,中央推动文旅产业,除了服务业领域,这个产业版块如果发展好的话,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扶贫的问题,更多的也是属于扶贫的重要抓手,包括我们来振兴农村,发展镇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其实都是国家的战略,既能解决扶贫的问题,又能解决三农问题,还能解决村域经济、镇域经济新的增长。过去大力发展城镇化,未开垦的和未发展的都在农村,而文旅产业一定是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更多依赖青山绿水,良好的环境,所以乡村大有可为。但是光有美的环境不行,还必须要有文化内涵。你有美的自然环境,必须要有人文在里面,才能够有很好的天人合一的综合呈现,要有很好的内容主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所以)文旅产业不是个短期的投入,要做好长线投入和运作的准备。”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服务、产业植入,都是需要从0到1发展的过程。城市里商业设施齐全,发展文旅基础更容易,多数农村里面没有商业基础,需要慢慢构建。首先文旅起步难是很正常的,它属于长期的事情,所以我也告诫很多岛亲企业来参与文旅产业,首先要有一个长期的思路,而不是要在里面争短期利益,这是文旅产业本身的特点。”   “至于文旅建设的要点,第一步要去同质化,挖掘文旅产业所在自然区域的独有特点;第二步是场景浸润,民俗文化全方位呈现与场景浸润的服务到位;第三步要从提升服务品质方面培养人才,加速文旅产业软硬件服务的标准化。第四步还是要向国家要政策,有前瞻性开放性的规划和精准到位的扶持,这方面不应该仅仅是要给资金的问题,政府还要给一些运营政策,文旅产业持续投入肯定是相当大的,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初始运营成本阶段,比如拿地的政策、建设的政策,包括会给一些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配套资源。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后期运营需要长效投入,所以建议我们的政府将产业扶持政策更倾向于‘基地建成后谁最后接盘项目运营,谁来拿扶持和补贴’,这样也会让开发商不急于套现,愿意继续投入做后期运营。一个文旅产业只有持续的运营投入,才能长久持续,并慢慢形成产业闭环,带动其他上下游附属产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国家政策上,我觉得不管税收方面也好,文旅扶持也好,应该更关注文旅项目运营方和产业运营方,这些后面做持续运营的主体,给他们持续运营的动力和支持。”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