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已经在攻略之中,何必让旅行再入牢笼?| 活动回顾
雨后初霁的松阳,一道彩虹悬在悬崖上的先锋书店陈家铺书店上空。2025年6月15日,作家李敬泽携《上河记》与《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与诗人陈先发、《十月》主编季亚娅及出版人曹元勇在此展开了一场关于黄河、历史与行走的对话。
雨后的陈家铺村
分享会聚焦于李敬泽相隔二十余年的两部著作——记录黄河行走的《上河记》,以及解读中华文明青春时代人与神的《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季亚娅指出,两本书的“并制阅读”构成了某种“关于历史文化的一次野望”,它们共同指向文明的溯源:黄河是“文明的上游”,而春秋则是“中华文明的少年时代”。
No.1
未知的诗意与历史的截面
《上河记》诞生于李敬泽三十六岁的三次黄河之行。他坦言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件未完成的事”——原计划从上游甘肃直至山东入海口的壮游,最终只完成一半行程。然而,正是这种“未完成性”,赋予作品一种蓬勃的“书写热望”和“血气方刚”的生命力。
陈先发从中读出了双重灵魂:春秋采诗官“摇铃采集民间生态”的使命,与庄子“无目的逍遥游”的精神。他盛赞其“反修饰的直率”笔法——如苦水镇430米黄土与娇艳玫瑰的并置,荒诞中迸发诗性;对黄河渡口普通木匠、地方戏曲的凝视,为宏大历史补足血肉。“文学为历史心跳造影,”陈先发说,“它让安史之乱不再是干瘪概念,而成为杜甫笔下的《三吏三别》。”
No.2
青铜时代与“敬泽体”
《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则源于李敬泽青年时代“无所事事”却珍贵的阅读时光。九十年代,他泡在什刹海游泳后,便埋头于《左传》《春秋》,随手翻译,积下厚厚笔记。他对那个时代情有独钟:“没有一个人油腻,没有一个人委顿……各个生机勃勃”,那是中国人“经血最旺的青壮时期”。
李敬泽
书籍再版不是简单翻新,而是再造房屋。”曹元勇揭秘编辑心法。他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从旧版《小春秋》中脱胎的过程喻为建筑重构——以“春秋路”为梁柱划分四辑(晋国风云、楚吴越争霸、齐鲁大地、诸子思想),青铜纹封面暗喻春秋的“青铜质地”。
对《上河记》,曹元勇尤为珍视书中36岁李敬泽拍摄的彩色照片:苦水镇的玫瑰田、黄河渡口的手绘路线图、与牧羊人的合影。“这不是打卡式游记,”他强调,“当年轻人被攻略绑架时,这本书教会我们何为真正的行走。”
陈先发点出李敬泽独特的“敬泽体”历史叙述:古板的历史在他笔下焕发生机,时现冷幽默。“敬泽体”的历史叙述被赋予当代灵魂。秦穆公发布王令被戏称为“发微博”,盗马者煮食君王爱马却获赠美酒的戏剧性场景,消解了历史的板结感。“没有一个人油腻委顿,各个生机勃勃,”李敬泽如此概括春秋气质。
No.3
在AI时代守护认知的谦卑
当话题转向《上河记》中那句“我对黄河一无所知”的自白时,现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陈先发称之为“博学的无知”——一种在浩瀚文明面前保持清醒的认知姿态:“每个人在黄河面前都必须有这种状态。它甚至隐喻了大数据时代的困境:我们看似无所不知,实则暴露着更深的脆弱性。”
李敬泽对此深表共鸣。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当下,他警惕人类陷入“无所不知”的幻觉:“真正的大知,是时刻体会人的有限性。”他犀利指出,过度自信会扼杀好奇心,而承认无知才是求知的起点。写作的本质恰是“起于所知甚少”,是向着未知的痛苦探索:“这个表达过程,也是表达你的一无所知,也许渐渐略有所知——这样的略有所知才是生活的真趣。”
面对季亚娅“是否会用AI续写黄河”的提问,李敬泽态度鲜明:“我坚持用自己退化的脑子写作。”他视人脑的有限性为珍宝,拒绝让技术代偿思考的能力:“承受自己的有限性,对文学至关重要。”他更将这种态度延伸至旅行哲学,批评被“攻略”驯化的现代旅行观,推崇徐霞客式拥抱未知的行走:“人生已经太在攻略之中,何必让旅行再入牢笼?”
No.4
向未来敞开的书写
关于两书迥异的语言风格,李敬泽分享了写作的核心秘密:第一句话如同马、鸟或猫,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速度、调性与世界呈现的方式。他强调,无论是写奔流的黄河还是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人,本质都在于寻找古今精神的呼应。“作家中的考古者,评论家中的博物学者”——他认同这个定位,因为打开尘封的历史,常能遇见令人惊叹的“新”;而对人性多样性的好奇,正是行走与写作不竭的动力。
针对当代旅行的“打卡化”病症,李敬泽亮出解方:“真正的行走是遭遇意外惊喜。徐霞客不知明日遇见什么,这才是生命本质。”曹元勇进而点明《上河记》的终极价值:“它既非攻略游记,也非学者考察,而是身体与知识共振的高级文学——如柯布西耶《东方游记》般鲜活不朽。”
分享会最终回归到李敬泽贯穿始终的“未完成”哲学。无论是未竟的黄河之旅,还是计划中的《春秋传》,抑或是写作本身,都处于“未完成或正完成的状态”。这种开放性与探索欲,恰如季亚娅所言,使两部作品成为“向着无尽的未来敞开”的叙事,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文明根源与生命可能性的永恒漫游。
当悬崖书店外的彩虹渐渐隐去,李敬泽关于“造一座词语的房子”的愿望,已在读者心中埋下种子。黄河水长流,春秋事未已,而漫游者在无知中求知的旅程,永在途中。
原标题:《人生已经在攻略之中,何必让旅行再入牢笼?| 活动回顾》
阅读原文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