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城市高架桥下消极空间的积极利用:景观学系殷利华教授在2025年5月三次学术会上持续发声,引领工程景观学研究新范式
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的当下,高架桥下空间这一长期被忽视的 "城市灰色地带" 正迎来系统性的学术解构与实践革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殷利华教授及其团队,以 "工程景观学" 为理论基底,深耕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特征及景观利用研究十余年,形成了从生态修复到社会赋能的研究体系。2025 年 5 月,殷利华教授相继亮相广州举办的城市绿化年会、西安举办的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大会及重庆举办的2025第五届城市气候与城市设计国际研讨会,通过三场前沿性的学术报告,系统阐释了桥阴空间从 "消极治理" 到 "积极增值" 的范式转型,为城市存量空间活化提供了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2025 年 5 月 9 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园林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殷利华教授在第3分论坛“城市绿地技术创新”上,以《反消极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增值途径思考》为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揭示了桥阴空间面临的 "生态退化 - 功能缺失" 双重困境。通过对武汉、广州、北京等 12 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发现桥阴空间存在光照不足(常年阴影区占比达 35%)、雨水管理失衡、颗粒物浓度超标(PM2.5 均值较周边高 19.4%)等生态痛点,同时面临空间割裂、管理权属复杂等社会问题。
报告创新性提出 "景观增值" 三维框架:在生态维度,通过耐阴植物筛选(如八角金盘、常春藤)和雨水花园技术构建自维持生态系统;在功能维度,倡导 "运动休闲 + 便民服务" 的复合利用模式,如武汉汉阳的向阳国际标准滑雪板场;在社会维度,引入参与式设计理念,如广州小洲村桥下艺术区的社区共创机制。该报告创新提出桥阴绿化的光环境分级适配策略(全日照区、经常阴影区差异化设计),并分享深圳西湾-前海湾等桥下景观增值的优秀改造案例,发言获得与会者共鸣,并获得论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发言报告证书。
殷利华会议报告并获颁发优秀报告证书
5 月 18 日,在西安举行的2025 年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大会暨第十届景观可持续科学论坛上,殷利华以《桥阴空间再生:社会 - 生态韧性导向的工程景观与多学科协同及创新》为题,将研究视角提升至城市韧性理论层面。报告指出,桥阴空间再生需整合生态学、社会学、工程学的交叉智慧,构建 "恢复力 - 适应力 - 变革力" 三力模型,指出恢复力体现在如生态基础设施功效;适应力表现为弹性使用场景设计,如临时市集与防灾避难空间的功能转换;变革力则通过模块化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动态管理。
该报告重点展示通过 ENVI-met 模拟优化通风廊道,结合 "文丘里效应" 导风翼墙设计,使夏季桥阴空间风速提升 46.7%,PM2.5 浓度降低 22%的初步研究。在多学科协同方面,团队探讨 "景观 - 结构 - 交通" 三方联动机制,结合主持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桥阴海绵体空间形态及景观绩效研究"成果,证实桥下生物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的削减率可达78%。
景观学系参会师生合影
殷利华在西安教育部风景园林教指委大会的分论坛上做学术报告
5 月 31 日至6月1日,在重庆第五届城市气候与城市设计国际研讨会上,殷利华聚焦微气候环境,作《城市桥阴空间热环境与颗粒物分布特征下的运动休闲利用优化设计策略——武汉为例》报告。基于武汉 6 处典型桥阴空间的长期实测数据,团队发现桥阴区夏季体感温度较露天区域低 3-5℃,但 PM2.5 浓度峰值高15%-20%,形成桥阴空间 "热舒适 - 高污染" 的矛盾特征。
报告提出 "时空适配" 设计策略:在时间维度,建立基于 PM2.5 浓度的动态使用指南,如早高峰(7:00-9:00)建议开展低强度活动;在空间维度,通过 "导风绿植带 + 透水铺装" 组合技术,如种植较低矮绿化带形成 约3 米宽的颗粒物过滤带。该报告还对比了中美桥阴运动空间案例,如美国西雅图 I-5 高速路桥下山地自行车公园的柱廊通风设计,中国建德杭新景高架下的多功能运动场,为跨气候区设计提供了参照。同时展示了武汉汉阳新建的向阳雪轮滑运动公园等优秀案例的利用,探讨了适配桥下热环境特征的运动休闲利用建议。
殷利华在重庆第五届城市气候与城市设计国际研讨会分论坛上做学术报告
殷利华系列研究报告精准响应了 2025 年 5 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提出的 "积极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的要求。2018年我国高架桥里程已超30万公里(武汉城市高架路已近400公里,居全国前列),城市桥阴空间其活化利用对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具有战略意义。深圳西湾-前海湾项目通过 6 公里桥阴慢行系统串联 11 个公园,使周边土地价值提升 12%,印证了景观增值理论的实践价值。这种 "见缝插绿" 的更新模式,为高密度城市提供了 "零新增用地" 的空间扩容方案。
在学科建设层面,殷利华团队突破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的单一设计视角,将道路桥梁空间、生态过程模拟(如 ENVI-met 微气候分析)、社会行为研究(使用场景观测)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 "测量-分析-设计-运维" 的全流程研究。多学科协同的研究范式,在其《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及景观(修订版)》(2023)专著中得到系统阐述。西安报告中提出的 "三力模型",被与会专家认为是工程景观学对城市韧性理论的具有很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在技术层面,研究提出桥阴空间光环境适应标准的”PAR 导向的植物配置模型“,探讨桥阴绿化对桥阴空间颗粒物冬季、夏季的对比扩散预测。重庆报告提出未来可纳入智慧化监测、管理,以及纳入多学科结合的城市数字孪生规划设计的思考。
殷利华在报告中均提及 AI 技术的深度应用前景。希望城市更新建设中,能构建类似"桥阴空间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多源数据,通过无人机激光扫描获取桥墩三维模型,利用 AI 图像识别分析植物生长状态,结合交通流量预测优化使用方案。对于立交枢纽空间节点,还结合现在的低空经济,大胆提出可以结合该部分地面独立的交通属性空间和与周边道路链接的便利性,作为低空经济无人机垂直起降”地面站点“的选址候选地之一,改善和提升目前仅做单一绿化的利用方式。
在政策层面,建议将桥阴空间利用纳入城市体检评估指标,建立 "空间效益指数"(包含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维度)。希望武汉等城市尽快推出类似《城市桥阴空间利用管理规范》,明确权属划分、安全标准及运维机制,为解决可能出现的桥阴公共空间适应和治理矛盾等提供科学和政策支持的依据。如能建立类似 "桥阴空间创新利用联盟"等平台,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探索城市桥阴空间 "景观增值 + 社区运营" 的市场化模式,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殷利华三次学术报告尝试串起了一条从桥阴空间问题诊断到合理有序利用的系统解决研究脉络,即城市高架桥不再仅仅是交通设施,而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社会功能的复合载体时, "灰色空间的绿色革命" 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肌理与气质。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那些被遗忘和闲置的大量城市桥阴空间,将极大可能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为建设 "宜居、韧性、智慧" 的现代化城市更新提供新的选择场所和拓展方案。
撰稿:杜慧敏
审阅:殷利华、万敏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