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自驾游路线库

西安机场博物馆对文博“两创”转化的启示

  被称为“超级航站楼”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甫一启运,便亮出“很西安”的拿手好戏——全球机场首家在地文物博物馆,展品以西安机场历次建设出土的真精品文物为主。   开馆首日的体验票,在10秒内就被抢光。机场里开博物馆,不仅惊艳了在机场现场亲历的旅客,更是作为一个“热点事件”广为传播,激起人们想去西安机场旅行的期望。当然,它也为优质文博资源的创意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了又一条新路径——   不一定总是人群去寻找文物,文物也可以主动寻找人群。   场景力,即传播力   这个案例首先让我想起前些年英国畅销书作家阿兰·德波顿写的一本畅销书,叫《机场里的小旅行》。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旅客匆匆忙忙地“出发”与“抵达”,很少有人留意这个芸芸众生混杂流动的“空间诗意”。   2009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观察机场的日常运行,并与经过机场的各色人等展开访谈与交流。   阿兰·德波顿以他感性的文学视角与理性的哲学思维,探索着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非场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之处。他甚至就待在机场的任一角落凝视或写作,像是一次机场写作的社会实验或行为艺术,机场也在阿兰·德波顿的这里,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西安机场博物馆,当然是为那些准备“出发”与已经“抵达”的旅客准备的,旅客在“追赶时间”的间隙,或许会有一些空闲时间,在机场百无聊赖地等待,比如候机、飞机晚点或转机的间隔。机场的很多文化休闲空间,就是抓住了这个“不总是准点”的时间间隔里的滞留客群。   当然,西安机场博物馆的设立,也是出于这个发现,巧用了这个空闲,让那些百无聊赖的游客,可以以惊艳的眼光,凝视西安的文物珍宝。并以“我在场”的亲历者身份,拍照打卡,拍摄视频,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实现西安城市形象的“我在线”,达到一种自发的传播。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产品力,就是吸引力;而场景力,就是传播力。   “在地文化”需要“场景再造”   机场博物馆的借鉴意义在于:   一,机场是客流集聚之地,也是展示地方文物、文化的最佳窗口之一;   二,文博馆不一定都是固化的恢宏场馆,以灵活策展的方式打造“流动的博物馆”,进行“去地点化”的策展和巡展,可以成为一种常态;   三,别总是让人流去寻找文物,文物也可以主动寻找人流。   西安不仅是文物资源富集区,这些年更是文物、文化大放异彩,在文物文化的“活化”、展览、演艺、文创、场景植入等方面,都做出了堪称全国典范的开创性尝试,可以说,“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新”,已经成为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自觉。   在当下,不管是文旅体验,还是文化形象,关键都要找到“在地文化”的当代表达,要契合当下人的审美意识、消费需求和情绪价值,要通过“场景再造”提升在地文化的体验感,要对优秀的“在地文化”进行创意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没有经过创意场景改造的“在地文化”,或者说缺少当代表达的“在地文化”,是很难赢得当下人们的感知共赏和情感共鸣的。   我们看到,西安就是在用当代审美重塑在地文化,文博火,西安就做最顶级的文博策展,夜经济火,西安就做最顶级的夜经济业态,演艺火,西安就做最顶级的文化演艺……   正是在这一波波的“场景再造”中,西安文旅成为引领中国文旅“守正创新”的高地,也是当下中国为数不多的“常红”城市。   巧用公共空间,释放文博价值   而机场是人们抵达一座城市的“首站”,也是人们离开一座城市的“末站”,更是人们感知一座城市和回眸一座城市的窗口,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都会给旅客留下深刻的记忆。   一座城市好不好客,热不热情,便不便捷,包不包容,有没有秩序感,去一趟交通枢纽就一目了然。机场也是感知一座城市人情冷暖的场域。   比如,如何对待在深夜转机,滞留机场的旅客?如果对待错过末班地面交通需要在机场“凑合过夜”的旅客?我们看到,很多机场都开辟了“人性化”服务空间,并获得好评。旅客也愿意专程打卡,来肯定和鼓励这种“花式热宠”服务。   机场如何对待和服务旅客,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发达程度;机场如何营造文化场景和公共空间,也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   不管是作为一个交通枢纽,一个旅客的落脚点,还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窗口,机场,包括高铁站、地铁站、客运站等交通站点,都可以做到更有文化,更具温情。   随着“文博热”的兴起,人们对以前比较冷门的考古、文物和博物馆愈加热捧,也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比如,仅静态的观赏还不够,还期待文物可以实现动态的互动;仅在现场体验还不够,还期待有“可带走”的文物文创;仅解说还不够,还期待有文物背后更多趣味化的故事。   因此,文博资源需要在创意化成列展示、流动化巡回展演、艺术化情景演艺、技术化虚实互动、文创化产品衍生等方面立体化、多维化地来展开文物叙事和场景营造,为游客和文博爱好着创造和发明更加丰富多彩的“观看”“体验”和“收藏”方式,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转化。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