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周边周末游

北京胡同里的“网红打卡地”

  近日,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打造“听见·胡同”系列活动,将老北京生活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声景体验,重建胡同的声音记忆。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北京胡同里,一砖一瓦皆为岁月注脚,见证城市变迁。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自元代延续至今的胡同,作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城市符号,承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   近年来,北京市努力完成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全力守护好1000余条现存胡同,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今漫步北京胡同,青砖灰瓦间腾起糖油饼的焦香、氤氲着豆腐脑的热气,保留着老北京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四合院里京腔京韵婉转悠扬,工业遗址变身“时尚新地标”,胡同里冒出一个个“文化创意工厂”;爵士乐声从百年建筑中淌出,融合创新激起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北京胡同正以“潮”味十足的姿态变身“网红打卡地”,擦亮这座城市的崭新名片。   胡同里的烟火气   清晨5点,东城区大佛寺东街还沉浸在夜色里,增盛魁小吃店的铁锅中已经腾起滚滚热气。糖油饼在油锅里滋滋作响,裹着焦糖色的酥脆外壳;豆腐脑泛着温润的乳白,卤汁浇上去的瞬间,香气便顺着白瓷碗漫了出来。小吃店不大,木桌挤得满满当当,瓷碗碰着木筷的叮当声、顾客间的交谈声,混合着后厨铁勺搅动汤锅的哗啦声,交织成鲜活的老北京晨曲。   穿工装的上班族踮着脚接过装好的糖油饼,边走边咬下酥脆的一角;鬓角斑白的老街坊慢悠悠在桌子旁坐下,就着芝麻烧饼啜一口豆腐脑,满足地开启一天的日程。“社交平台上都说这是看完升旗后必吃的北京早餐!”一旁排队的队伍里,两位身着格格服的浙江游客告诉笔者。她们正举着手机拍照打卡,入乡随俗地学着本地人模样点了两份门钉肉饼、特色小牛肉包,细细品味这地道的京味早餐。   “增盛魁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增盛魁小吃店负责人李敬望着店门口的招牌,眼角笑意藏不住。说起这家小店,李敬如数家珍:1928年创立的增盛魁小吃店,靠着一手好手艺攒下口碑,历经近百年风雨,让地道京味小吃的名号愈发响亮。   笔者和李敬正在交谈时,从西城区专程赶来的熟客刘先生忍不住插话:“您尝尝这糖油饼,一口咬下去酥脆香甜;豆腐脑的卤料,也是地道得很!”李敬笑着与老顾客寒暄,转而认真道:“我就想着守住老北京的味儿。就说这豆腐脑,每天凌晨3点就得开工,磨豆浆、点豆腐,一步都不敢偷懒。”刘先生告诉笔者,他家离这里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专程赶到这里,就为吃上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味道。   吃过早餐,穿过钱粮胡同,不一会儿便到了东四四条77号,这便是东四胡同博物馆。这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三进四合院,经精心修缮后,完整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肌理,静静诉说着老北京的岁月故事。   走进东四胡同博物馆,迎面便是一面精美的影壁,五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蝙蝠环绕着中央的“福”字,寓意“五福吉祥”。朱红色的回廊下,树木郁郁葱葱,枝叶间点缀着石榴花的点点嫣红,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老北京俗语中描绘的夏日四合院盛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烟火气与闲适感扑面而来。   东四胡同博物馆所在的这片区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这里,游客既能近距离欣赏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风貌,又能透过一件件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展品,探寻这片胡同群跨越岁月的历史变迁。   在东四三条35号,车郡王府建筑遗存静静伫立在胡同里。在这里,笔者遇见了守“龙”近50载的老人李信。李信眼角刻满岁月痕迹,谈及王府内的屋顶壁画时,目光却炯炯有神。在他热情引领下,笔者走进车郡王府的一间房子里,目睹了二龙戏珠的彩色壁画屋顶。“四合院是老北京的根脉,每一处遗存都藏着历史的魂。”李信用手电筒照着屋顶的壁画,声音里满是珍视。在这里居住期间,李信立下严苛家规:不许在房间里抽烟,将厨房放在室外等。   胡同里的故事有着最质朴的生活温度,一砖一瓦镌刻着岁月,一颦一笑承载着温情。胡同里的烟火气,是老北京的灵魂,在新时代里编织成一首绵延不绝的生活赞歌。   胡同里的文艺范儿   漫步北京蜿蜒曲折的胡同巷道,青砖灰瓦间,文艺因子的生长正让古老街巷蜕变为网红打卡热地。从北京东城区到西城区,老胡同经过创意激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居民游客的“出片圣地”和“文艺生活场”。   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巨型烟囱与红砖厂房构成独特的工业风背景板,成为抖音、小红书博主的“私藏机位”。这座由北京胶印厂改造的园区,巧妙保留了烫金模切机、旋转钢梯等工业符号,与一街之隔的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形成“文艺生态圈”。登上楼顶露台,老厂房的砖墙肌理与胡同青瓦相映成趣,随手一拍便是“京味文艺大片”。   这里的前身是有着60余年历史的北京胶印厂。2012年,在北京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这片工业遗址迎来新生。园区经理李明回忆起改造历程,感慨道:“当时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既要保留老厂房的历史风貌,又要赋予其新的功能。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建筑设计师和文化学者,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工业文创园区’的改造理念。”   2014年开园后,原北京胶印厂经过“腾笼换鸟”实现华丽转身。大跨度厂房变身“立体街巷”,回环连廊串联起玻璃幕墙工作室、多媒体剧场与文艺咖啡馆。每到周末,画廊里的艺术展、剧场里的沉浸式话剧、广场上的文创市集,吸引“潮人”扛着相机穿梭,也让周边居民养成了“下班逛园区”的习惯。附近居民王阿姨说:“我周末常会来这里的剧场看看电影、听听戏,这个文创园让我的生活也文艺了不少。”   漫步园区,不时能看到年轻的艺术家在玻璃幕墙内专注创作,在剧场里进行话剧排练。咖啡馆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人们在此谈天说地、交流创意。“在这4年的变化中,77文创园逐步被改造成集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成为北京文化创新创意生活的重要地标。”李明表示。   如今,77文创园每年还举办“77文创生活节”,通过打造文艺集市、提供电影戏曲展演,为周边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打开一扇文化新窗,不仅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让沉寂多年的厂区重新热闹起来。   在胡同改造的进程中,77文创园的成功并非个例。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胡同资源,这些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肌理,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保护老城,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改善人居环境,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特别提出保护好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   沿着蜿蜒的胡同向南而行,笔者来到西城区大栅栏铁树斜街胡同,这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可追溯到金代中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在这里一座由传统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博物馆——93号院博物馆散发着独特文艺魅力,成为网上热门的文化打卡点。打开小红书,“北京胡同必去”“藏在胡同里的非遗宝库”等热帖刷屏,引得众多游客前来解锁藏在这座博物馆里的老北京文化密码。   走进93号院博物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四合院映入眼帘。院子东侧的砖墙上写着“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两排大字,不仅彰显着博物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也承载着博物馆馆长蔺熠的心愿。自2014年开馆以来,93号院博物馆始终关注中国传统非遗,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博物馆院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题写着“乘物游心”四字。馆内陈列着各种收藏,从诗词书画,到京剧艺术藏品,每一件都无声地诉说着非遗故事。南侧的厢房是博物馆内的非遗工坊。蔺熠介绍:“非遗的保护传承,不应只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还要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亲自去感受和了解,最终喜欢上这些非遗工艺。”曾经,一名法国飞行员因儿时母亲带回的中国风筝与中国文化结缘。此次,他来中国旅行,专程来制作沙燕风筝,将这份文化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在铁树斜街胡同里,93号院博物馆成了一处民间艺术传播与体验的场所。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市民游客可以前来体验毛猴、兔儿爷、面人儿、风筝和草编等非遗技艺。互联网上,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非遗手作成果,称赞这里是“沉浸式感受老北京文化的宝藏地”。每逢周末,胡同里的居民吃完晚饭还会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内的老槐树下,听着京剧戏曲表演,触动着胡同里的文艺DNA。   胡同里的国际范儿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胡同里碰撞出独特的韵律。胡同正以包容的姿态,将历史底蕴与多元文化风情悄然融合,焕发出接轨世界的鲜活生命力。4月25日,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3号院,传出爵士乐的律动与欢快的钢琴曲声,这是日系爵士嘻哈音乐人碗叔(DJ Okawari)在北京爵士乐俱乐部蓝色音符(Blue Note Beijing)带来的春季限定演出。   “我们专程从天津赶来,就为听今晚这场!”早早地赶到、准备入场的天津大学生小张正踮脚张望着入口。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喜欢碗叔快3年了,他的曲子总能让我感到很同频。”小张告诉笔者,能在老北京城里听他的现场,感觉这里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   晚上6:30,北京蓝色音符的大门缓缓打开,沿着宽敞台阶缓步而下,暖黄色的灯光轻柔地洒在长长的走廊上,一侧墙壁上,各色唱片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大多源自国际著名的爵士乐大师。   “在过去的几年间,蓝色音符俱乐部每周会呈现不同的世界级水准爵士乐演出,让爵士乐的国际韵律在首都持续回响,搭配精致餐饮服务,打造一种艺术、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北京蓝色音符负责人万瀚璇告诉笔者,“蓝色音符爵士大乐队”曾尝试将中国传统民乐与爵士乐相结合,展开美妙的旋律与即兴的演奏,营造独特的“中式融合爵士”风格。其中,蓝色音符大乐队《坐标·北京》系列企划,巧妙融合了爵士乐与北京城市文化,带领观众探索城市的时尚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际爵士乐大师也热衷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像爵士萨克斯风巨匠肯尼·贾瑞特(Kenny Garrett)就曾多次来到中国,演出中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成独一无二的爵士乐版本,用跳跃的节奏与婉转的旋律,赋予经典民歌全新的世界气质,让东西方听众都沉醉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   像这样的在家门口走出国际范儿的例子并不在少数。鼓楼脚下的宝钞胡同长800多米,是北京最为古老的胡同之一,也是国际范儿小店扎根的地方。   “我把香港的烟火气揉进了胡同里,也给传统茶点添了些新花样。”福荣记港式早茶店的负责人小林介绍。这位出生在香港的年轻人,初来乍到便被胡同里此起彼伏的北京话、邻里间热络的寒暄所打动:“这里的人情味和香港的街头巷尾很像,都是有温度的生活。”   在小林的巧思下,茶点推陈出新却不失本味:麻团裹着咖喱鸡肉与拉丝芝士,咬开瞬间香气四溢;避风塘虾饺与金蒜的味道完美交融;蛋挞里包裹着日式和牛,丰腴肉汁遇上酥脆挞皮,碰撞出奇妙口感。这些融合了港式底蕴、国际风味的创意菜品,不仅让食客们眼前一亮,更让胡同里飘起多元文化的香气,注入鲜活的国际范儿。   离福荣记港式早茶店不远处,老石饺子铺的墙壁上各个国家的国旗一面接一面,吸引着往来游客的注意。芝士鸡肉玉米、芝士牛肉尖椒、罗勒叶芝士黑胡椒西红柿……十几种芝士口味的水饺琳琅满目,让人有些目不暇接。“很多外国游客到店里吃饭,看到本国元素,会很开心,有种回家的感觉。”老石饺子铺负责人老石笑着说。   胡同里的生活仍在继续,烟火气藏在热气蒸腾的早点摊、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里;文艺范儿浸润于改造后的文创园、博物馆中;国际范儿跃动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热情碰撞中。青砖灰瓦的胡同,一手托举着千年文脉,一手拥抱世界潮流,让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共鸣,持续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城市故事。(严冰 管诗雨 龚煜煊)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