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经典/主题线路

图文故事|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总书记前往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遗产地调研,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我们一起品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感悟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文化情怀。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位于福州城的古老街巷沸腾起来。   总书记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向游客和市民频频招手致意。   “按照您推动的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文物规划,我们这些年逐一修复。”福州市的同志向总书记介绍。   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险些“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不久后,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如今焕发着新的生机。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强调。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统筹保护和发展”,始终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   2014年2月,沿北京玉河步行考察,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8年10月,造访广州永庆坊,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2021年3月,考察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诗意栖居,和谐共生。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民族文化的标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调研。博物馆内,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雄浑激昂。   坐在正中的《玛纳斯》传承人,是57岁的牧民江努尔。   “可以唱多久?”总书记笑着问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听到江努尔的答案,3岁起就学艺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钟。”   “也不简单了!”总书记亲切望着这个14岁少年,“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2年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生发的精神根脉,正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明之花。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17年,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20年,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2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始终如一,激励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团结奋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广西山村,对年代久远的老树,总书记坦言“有敬畏之心”;在海南谈及设立国家公园等生态保护相关工作,总书记强调“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   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瑰宝、自然珍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也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   “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面对来自“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精美文物,习近平总书记信手拈来的幽默妙喻,给远道而来的外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3年,在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时——   “中墨两国文化要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在时代进步中根深叶茂。”漫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参观羽蛇神金字塔、球戏场遗址、武士神庙,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任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共同交流中墨两国历史文化。      201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应时任墨西哥总统培尼亚邀请参观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立足人类文明看文化和自然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记者杨湛菲、施雨岑)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