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景点百科

“沉浸式”旅游演艺:“技术”站在山顶 “内容”还在半山腰

  最近,一些知名景区推出的演艺项目几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标签:宁波老外滩历史街区上演了18场“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汉《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沉浸式”故事演绎……“沉浸”,正在成为旅游演艺项目满足观众体验的共同策略。   2019年末,有专家根据国内演出市场的发展情况提出:“沉浸式”演艺将成为新风口。数据显示,2018年“沉浸式”旅游演艺总票房达4亿元,且同年新增“沉浸式”演出11台,演出总台数达23台,同比增长76.9%。据统计,截至2018年,沉浸式娱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5亿美元的市场估值,这还不包括452亿美元的主题公园产业,两者加起来则是近5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11亿美元的全球电影票房。由此,国内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沉浸式”旅游演艺,认为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VR、AR、MR等先进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文旅景区的硬件设施项目中,但与项目设备依靠最新尖端技术不同,作为景区的“软性”组成部分,旅游演艺是让游客直接感受文化内涵和强化体验的载体之一。如何将“沉浸式”与旅游演艺进行完美结合,是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全新命题。不过,现阶段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作品口碑高低不一,有的受到热捧,也有些作品备受质疑。从观众、游客的反馈来看,人们普遍愿意尝试体验、欣赏“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但感觉有的演出“形式华丽,内容空洞”,“沉浸式”只是吸引人的“噱头”。   “太震撼了,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体验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千年穿越之旅。剧场里,没有固定舞台,边走边看,宛若进入了时间迷宫。”   “逛景区的时候,一直有穿汉服的演员在眼前表演,有时候觉得挺入境,很有穿越的感觉,但有时候也觉得尬。”   “两三分钟过后,VR带来的新鲜感一消失,就有点审美疲劳了。”   “我体验过两次‘沉浸式’演出,不知道‘沉’在哪儿、‘浸’在哪儿,看广告宣传视频比实际体验要好。”   ……   其实,“沉浸式”演艺本身是一种舶来的概念,业界一直有两种主张:一种走“技术流”,更注重科技手段带来的场景体验;一种是“内容派”,主打剧情的场景体验,以“沉浸式”戏剧为代表。   现在,“技术流”正在从“边走边看”向“虚拟现实”进阶。   作为中国演艺科技龙头企业之一,利亚德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沉浸式”演出技术的关注和研发。该集团文旅研究院院长温再林认为,传统剧目的演出方式就是“你演我看”,可以称为1.0阶段;以《刘三姐》为代表的2.0阶段,则变为“我们在大山大水中看,实景中看”的演出方式;3.0阶段,观众可以“边走边看”。   “在这三个阶段的演出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一般规模的实景演出,没有300名演员的话演不下来。算算账,300名演员加上100名工作人员的演出团队,按照人均5万元一年的开销来算,仅仅人员开销一年就要2000万元。大规模的实景演出,演员多至700人,加上工作人员,平均团队人数达800人,然而演出一年的总票房收益可能都难以达到6000万元,以至于很多实景演出都在亏本。”温再林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沉浸式”演艺带来突破性的改变。“第一就是减少成本,当我们使用虚拟AR全息技术结合屏幕显示,观众视觉感官与观看实景无异,但演职团队的成本下降了。”该公司尝试的第一个“沉浸式”演出,总共只需要36个演员,加上管理人员,团队一共70多人。   利亚德集团侧重技术研发,强调技术在实现沉浸式效果中的重要作用,诸如动作捕捉技术、VR、声控、光控、触摸、体感,以及AI技术、LED、投影、灯光等。“譬如在一座城市中的夜游景区增强沉浸式体验,我们会从当地的文化特色中寻找能够与游客实现互动的部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令游客有穿越之感。”在温再林看来,新技术的加持将令艺术呈现出新的样貌。   然而,创作者却面临着困惑。对于资深戏剧制作人傅若岩来说,尽管技术的辅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演出的人员成本,但也令创作者很难去驾驭。“这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如今创新发展的技术和创作人的创作理念无法融合。我也了解到国外一些‘沉浸式’演艺作品,他们仍在强调如何在创作的细节上服务于每一个观众,考虑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沉’进去,更注重体验感。目前国内许多‘沉浸式’演出距离这些成功作品还有差距。”傅若岩认为,一台优质的演出离不开演员精湛的表演与剧情巧妙的设计,只有内核足够强大,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正是如此,“内容派”更强调在叙事框架和细节方面下功夫。“传统的剧院演出其实就像一个框架,是艺术家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观众像一个站在橱窗边看到厨师做甜点感到非常饥饿的人,却没有办法吃到这个甜点。框架给观众提供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带来了限制。”美国白马无线工作室创意人与创意总监大卫·巴萨克说,“沉浸式”演艺就是要引导观众进入故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人物。演出进行的过程中,观众就在故事世界里遨游,而不是旁观这个世界、聆听这个故事。从观演体验到沉浸体验,根本上要求创作者勇于打破传统叙事框架。“要从传统因果叙事方式中摆脱出来,要意识到之前的框架带来了阻碍。艺术创作者要有勇气和观众一起创造新的互动体验。”   在全球拥有众多观众的HBO人气科幻剧集《西部世界》,根据原作故事IP创作了同名“沉浸式”戏剧版本,并建立了沉浸式剧场和主题公园。其在对剧集故事和场景的复原中,通过具体细节的设计令观众成功“入迷”。   《西部世界》“沉浸式”戏剧版本主创团队成员马克·哈里斯称,这种“入迷”是一种“被动入迷”,得益于团队始终专注于讲故事和营造体验,专注于细节的设计。“我的工作有两条原则,一是让观众进入被动入迷的状态,令其能够被吸引到故事中来;二是让故事的讲述者与观众进行协作,比如讲故事的人会给观众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将激发观众积极地想象,从而沉浸于故事中。”马克·哈里斯说。   实际上,在细节设计方面,一些主题公园走在了前面。比如迪士尼主题乐园会在每个角落设计细节,令游客时刻感知并进入假想——如果我能够驾驶宇宙飞船会怎样?这种假想,令游客快速沉浸在主题公园营造的娱乐体验中。鉴于此,马克·哈里斯在演出中也不断尝试细节的设计。他要求演员进行引导式表演,以非常个性化的方式和观众进行互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表演者会带领观众穿过一个场景,其次,就需要每一个细节来抓住与观众协作的机会。”   不过,“内容派”并不拒绝“技术流”。值得注意的是,《西部世界》沉浸式戏剧场景的打造,其实也要依赖VR技术,通过模糊真实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把观众“无缝”带入故事世界中。   福楼拜说过:“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于山顶重逢。”“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我看来,技术更像是站在山顶,而内容创作还在半山腰,如何让两者汇合,值得我们好好考虑。”傅若岩说。   记者手记   经过多年发展,旅游演艺已成为我国诸多旅游目的地的标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现有的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收增长乏力,“沉浸式”演出却异军突起,表现令人瞩目。大量的旅游演艺项目信息显示,资方和市场已经兴奋起来了。   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离不开消费群体广泛的文旅消费需求和更高的审美需要,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提供的基础支持。实际上,要想让观众沉浸于表演,内容和技术我们都需要。   既不能盲目相信仅通过科技就可以实现观演关系和效果的根本性改变,也不能让为演出内容服务的科技手段沦为吸引游客的营销噱头,而应从“文旅+科技”的层面来看待“沉浸式”旅游演艺——旅游景区是场景载体,文化内容是内核灵魂,数字技术是方式手段。摆脱浮夸的标签式的“沉浸”,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内容和元素,借助科技手段将演出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旅游体验,或将是未来“沉浸式”旅游演艺发展的关键。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