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后台主题设置添加
首页 / 自驾游路线库

墙绘扮靓城市公共空间

  青年艺术家们手持喷漆与画笔,将灰暗的水泥墙面变为艺术长廊——北京798艺术区的赛博朋克涂鸦墙前,等候拍照的年轻人排起百米长队;成都宽窄巷子的水墨墙绘直播,实时观看人数突破百万。   近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城市漫步)成为“深度游”新玩法,“无打卡、不City”也成为各地文旅赛道的接力热梗。202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数以千计的“打卡墙”在热心网友的社交媒体中被纷纷标记,不仅在线上的潮玩赛道形成了“墙绘IP”新社群,也在线下的文旅市场开启了“墙绘地标”新风尚。   墙绘又称墙画或墙体彩绘,是一种脱胎于壁画母体的现代装饰艺术。不过,今日的墙绘艺术衍生出有别于传统壁画的时代“个性”:其一,面向大众文化移步,内容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坊间戏”;其二,向街头文化的礼俗转型,即将民俗文化置于公共生活的活态现场。   “墙绘打卡热”的兴起,受多种因素驱动。   一是墙绘文本的符号变迁。墙绘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符号属性。日趋多样化的视觉符号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中国古代墙绘以“敦煌壁画”“宫殿壁画”等为代表,形成了大量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故事画。绘制内容包括祭祀、狩猎、舞蹈等,图案以人物、动物、神祇为主题,色彩主要运用石青、石绿,形成庄严肃穆的视觉效果,与老百姓有种天然的距离感。近代以来,墙绘在下沉过程中,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一些颇具时代感的广告、宣传标语、街头艺术等集中涌现。这一时期的墙绘尽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普遍缺乏美感。近年来,墙绘打卡热催生了全新的创作生态,墙绘创新更大胆,内容也更丰富。常见的墙绘包括:以简单线条或色块构图为代表的简约现代类,以卡通形象、古风插画等为代表的卡通插画类,以山水画、国画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类,以3D立体建筑、动物等为代表的写实风景类,以星空喷涂等为代表的创意涂鸦类。   社交媒体的流行,让年轻人更习惯通过符号化行为表达个性、价值观或社会态度。现代墙绘之所以受年轻人喜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年轻人可以通过墙绘路径,表达他们的社会关切。上海某社区的“垃圾分类交响曲”墙绘,用卡通化的垃圾形象构建视觉语言,使环保理念的传播效率大幅度提升。这种将公共事务转化为艺术话语的实践,彰显着年轻一代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路径。   二是全民参与的艺术实践。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在场证明”(如创作、打卡、拍照)构建社交资源。   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墙绘挑战”话题播放量达几十亿次,素人创作视频占比近半。杭州运河边的“万人手印墙”,通过征集市民手印创作集体艺术作品,参与者留存率达九成以上。这种创作模式,消解了艺术创作的权威性门槛。重庆某高校学生用粉笔在校园围墙创作的“考研日历”,日均吸引300余人次参与绘制,实现全民共创。在成都太古里的“声音涂鸦”项目中,观众可通过手机APP将语音留言转化为视觉元素投射到墙面。这种交互模式,使公共艺术从单向传播转向对话建构。   三是公共空间的情感重构。墙绘通过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情感载体(如环保主题壁画、怀旧涂鸦、动漫形象),引发共鸣。   人们对墙绘的追捧,本质是通过艺术重塑公共空间,表达对城市更新的愿景。深圳南头古城的“记忆地图”墙绘,通过增强现实技术重现街区百年变迁,使本地居民文化认同度大幅提升。这种时空折叠的艺术呈现,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情感维度的解决方案。跟踪调查显示,参与墙绘创作的社区居民,对旧城改造的支持率显著提高。在长沙文和友的“复古广告墙”前,日均发生327次陌生人社交互动,艺术触媒催生出新的临时社交场域。   当前,我国飞速发展的公共建设为墙绘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经墙绘点缀后的村居、校舍、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在城乡建设中面目一新,逐步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社区建设相融合。“红色经典”“时光遗记”“美食地图”“方言拾趣”……借助文化遗产活化与文旅繁荣这两股强劲东风,墙绘艺术迅速串联起全国范围内的“在地”基因,使缄默不语的青砖石壁开始讲述起中国故事:悟空、哪吒等中国本土的超级英雄取代了龙猫、火影等域外IP,见证了中国经典的文化原型在“日本爱豆”“美国偶像”中的强势破局;白描、没骨、皴染等国画语言也逐步渗入了墙面肌理,使墙绘语言摆脱了街头喷雾涂鸦的“瘢痕”质感,真正步入了“墙面阅读”的审美之境。   当然,墙绘艺术在泛起之时也要警惕单纯博眼球、赚流量。视觉上的盲目跟风、复制极易削弱墙绘艺术的在地特质,愈演愈烈的商业元素也在消解公共空间的亲民属性,使得墙绘艺术的美育功能无从施展。庆幸的是,当前致力于城市治理“微更新”的墙绘艺术,在从庙宇高堂、艺术展馆下沉至街头巷尾、村落阡陌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活跃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之外的一道道文旅景观。   墙绘扮靓公共空间,其背后折射出新一代对自我表达、公共参与、美学体验的复合型追求,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心态的镜像。当冰冷的混凝土转化为情感的画布,当街头巷尾升华为思想的场域,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迭代,更是时代生活面貌的发展和更新。   作者:常伟廷(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搜索
热门标签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钟晓芳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刘建新处长 文化部 旅游局 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班子成员 文化旅游部关于线上定房平台监管的规定 中国游客减少 文化旅游部关于城市旅游政策文件 文化和旅游部消息 海南离岛免税多长时间有效 文化旅游部领导成员 私家车的发展 私家车网约车合法吗 出行产业链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间 空中乘务 幼儿园放鞭炮 中国旅游景区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文化旅游部关于开设游戏厅消费金额数量限制的规定 文化旅游部关于酒吧 餐吧不属于娱乐场所的答复 文化旅游部关于生态红线内开发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官网 2020全球旅游业 商旅结合 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风景名胜区条例2024 文化旅游部关于坂田市场整治典型案例 暑期出国游学 文化旅游部最新动态 文化旅游部关于旅拍 中国游客形象 人数突破60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大批英国游客涌入中国 泰国女子团体 泰国女开放吗 文化旅游部办公厅社团主任什么级别 旅游业 复苏 世界旅游组织 中国 暑期旅游出国线路推荐 交通运输部令2021 文化旅游部关于景区安全宣传内容 景区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怎么处罚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违法吗 驶向现代性私家车的车型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旅游景点
关注我们
微博

Powered ByZ-Blog.